牛隻公共空間及社區友善設施建議:
目前香港有2000頭黃牛,分佈於鄉郊及鄉村的市中心區,例如大澳、西貢、梅窩、貝澳、新界北等地,每群數量不一,有3、5頭至10多20頭,牠們世代居於村落,是耕田的好幫手。香港能有今天繁榮,耕牛功不可沒。5,6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村民棄耕離村謀生,不忍宰殺和賣掉黃牛,致成今日在社區,被居民稱為原居牛或社區牛,但牠們在社區的生存空間及應有的動物設施一直備受忽視。
社區發展,公共設施增加,卻遺忘了牛牛的需要:
增設牛牛公園,廣種牛草及可供牛休息、遮風避雨、飲水的地方。收集牛糞,和民間組織合作,作再生的資源,既可解決今天上述地區因牛隻缺乏棲息及草場,而出現人牛紛爭,居民不滿、牛隻的需要備受忽略的情況。
以前耕牛居有棚,食有糧水
現在牛隻由忠實勤勞的牲畜,淪為在社區建設中沒有棲息地的動物,更被人投訴滋擾,棲息處也被人用來建設種種康樂設施,實在於理不合!
下雨和打風天,牛隻為走入警署報案室避雨。
有牛隻出沒的位置,特別在貝澳營地及公園,昂平一帶請改善垃圾桶設計,令牛隻不能在垃圾桶吃遊客的垃圾。
3、在有牛隻的社區,增設牛隻過路的友善通道、警示牌、減速設施等,令人和牛都安全。
4、在有牛隻出沒的社區,在路邊廣種原生植物,令牛隻有充足食糧。不宜只種人的觀賞植物及外來品種,或以圍欄及花圃石台圍封,令牛隻失去原生植物及牛草等主要食糧。
外來品種及加高石圍,令牛隻失去食糧 原村落的笀箕(牛草),會在社區建設中失去。
在有牛隻出沒的社區,行人路宜擴闊,不應只考慮人的體型,應配合牛隻的體型,防止行出馬路。亦能解決馬路上的安全問題。
發展社區時只考慮人的體型和馬路的擴闊,令體型龐大的牛群要走出馬路,造成意外,亦是因為在行人路設計上忽略牛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