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想像動物

想像動物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大中華地區除外)

同樣道理,熊貓咬人是新聞,狗救狗是新聞。

因為,牠們的行為超越我們的想像。

是的,作為一個中文科老師,我一直不敢在學生面前明言的是,傳統所謂人禽之辨,其實是出於人類對動物的想像。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

讀過文化科的人都應該知道,這裡的希=稀,簡而言之,即是人和動物只有很少的差異,而根據儒家的說法,當中的差異,就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 (或曰仁義禮智四德)。

其實每年授課的時候,都有不少學生對於上述的內容有所質疑--「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你又不是動物,怎知牠們的想法?
而近年,面對類似的疑問,我總愛搬出拉康的鏡象理論來自圓其說--其實所謂人禽之別,不過是尋找人的價值之過程,透過找出人和禽獸不一樣的地方,人類才可以肯定自我的存在。

上述的理論也許有點難明,於是,我總愛簡單的舉個例子:你怎知道自己是男/女?

其實你一直不知道,可能你會從父母口中聽到你是男/女,你也知道男仔穿褲,女仔穿裙,但要具體地知道當中的分別,通常是在那天,那天幼稚園的老師把你和好朋友分開,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

噢!原來男的不能進女廁,女的不能進男廁。

言歸正傳,假如上述的內容成立,我們便有理由相信,我們的先祖其實一直都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身份而迷失,直到有人想出「人禽之別」為止。

亦正因為我們發現人和動物有差別,於是,人類對動物有愈來愈多的想像空間。人類,甚至會把自我或理想,投射在動物身上。

事實上,不少神話,或童話,均會把動物擬人化。於是,自小受教的我們便會把狗是忠心的貓是慵懶的蜜蜂是勤奮的豺狼是奸狡的視作理所當然。

於是,當熊貓咬人,或狗救狗,我們都會將之視作新聞。

延伸閱讀:

刁民﹕人禽新辨

陳子謙:我們是人,因為牠們是動物

更多:

www.xanga.com/tommyj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