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零圈養】科學館3D鯨豚互動展 研發人冀港人「拯救海豚」

【零圈養】科學館3D鯨豚互動展 研發人冀港人「拯救海豚」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科學節於上星期開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聯同香港科學館昨日起舉辦為期四日(4月19日至22日)的「FreeD鯨豚互動展」,是香港首次大型虛擬鯨豚展覽,將體型極大或已絕種的物種帶到市民面前。展覽技術由日本公司LightAnimal研發,創辦人河合晴義指,希望透過數碼展覽,讓殘疾人士在室內環境也能認識大自然,並冀盼技術能夠在動物教育及保育上作出貢獻。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則認為,展覽示範了如何在無損動物權益的情況下讓公眾了解大自然。

展示五種鯨豚 包括已絕種白鱀豚

隨著國際社會反對圈養動物的呼聲愈來愈高,虛擬動物展覽或許是未來展示動物的一條出路。是次「FreeD鯨豚互動展」展示了五種鯨豚動物,包括虎鯨(俗稱殺人鯨)、座頭鯨、飛旋海豚、中華白海豚以及長江白鱀豚。

白鱀豚已在野外滅絕,最後一次出沒於長江的紀綠是在2002年。鄭家泰指出,由於長江棲息環境太差,白鱀豚已沒有能力繁殖下一代,故此在2006年被科學家宣佈為功能性滅絕動物。展覽中的座頭鯨影像亦十分珍貴,由於其體型極之龐大,絕對無法在傳統水族館中展示。

DSC04581
已絕種的白鱀豚。

展覽具互動元素 市民:更好的保育訊息

LightAnimal設計的虛擬影像不但有強烈視覺沖擊感,而且具備互動元素。展覽板上設有閉路電視,當參與者走近熒幕觸碰影像時,操作人員就會搖控影像的動作,形成互動效果。

是次展覽與一般水族館的最大分別,在於其影像能展示動物的身體結構,例如骨骼及內臟,讓參觀者更全面地了解海洋生物的習性。而在展示過程中,在旁的講者會對該鯨豚作詳細講解,亦會說明這些鯨豚現時面臨甚麼生命威脅。

DSC04543

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參與展覽。帶同女兒到來的陳小姐指,海洋公園展示的動物較有真實感,但相信是次展覽能帶為公眾帶來更好的保育訊息。鄺先生則指自己喜愛到水族館參觀,但明白圈養動物是殘忍的行為,故此亦會感到「掙扎」,認為雖然虛擬影像未能取代水族館,但卻是可推行的保育方式。

陳小姐
陳小姐和女兒

創辦人花八年研發技術 冀香港市民「拯救海豚」

LightAnimal創辦人河合晴義於大學修讀漁業科學(Fishery Science),畢業後曾於日本政府從事海豚研究。他指自己是愛護動物的人,亦想讓大眾知道海洋生物的重要性,故此嘗試研發以3D技術展示海洋生物。他指公司從2005年開始設計虛擬動物影像的系統,花了約八年時間完成整個研發工作。LightAnimal曾於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地舉行同類型的展覽。

被問到海洋公園可否採用虛擬影像的方式展示動物,他微笑指這個影像系統值得推介,因為能全面地展示動物的身體結構。他又希望這個展覽能為香港市民帶來「拯救海豚」(save the dolphins)的訊息,認為現時推廣不再圈養動物有難度,但國際社會已愈來愈關注動物權益,希望能逐步在這方面作出改變。

左鄭家泰 右河合晴義
(左起)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LightAnimal創辦人河合晴義

美國最大型水族館已採用虛擬影像

水族館圈養海洋生物的方式使動物失去自由,被批評有損動物權益。鄭家泰指出,近年歐美反對圈養動物的呼聲愈來愈高,美國最大型水族館Sea World已局部採用虛擬影像代替展示真實海洋生物,又於兩年前停止在園內繁殖殺人鯨。2013年紀錄片《Black Fish》就透過拍攝Sea World圈養的殺人鯨Tilikum,指出鯨豚動物在圈養環境內會因壓力太大而行為失常,身體健康狀況受損。現時海洋公園主要飼養的海豚是樽鼻海豚,《歐盟動物園調查2011》就指出,一般野生樽鼻海豚的死亡率是3.9%,而圈養環境下的死亡率則最高達7.4%,死因包括多種壓力症狀,例如肺炎、敗血症等。現時已有18個國家立法逐步淘汰繁殖和圈養海豚及其他動物。

Free D 鯨豚互動展
日期:4月19-22日
地點:香港科學館地下展廳
費用:常設展覽廳參觀人士不另收費
開放時間:10:00am - 9:00pm

記者:陳康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