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破的背鰭,灰色的斑點是我的標記,亦是我幸運逃出鬼門關的證據。
大家好,我是魚肉腸WL46,人類第一次見到我時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我早年在漁民設下漁網附近捉漏網魚時,背鰭被魚網勾破,結果背鰭永久傷殘。雖然很痛,但慶幸能走出鬼門關,亦上了保貴的一課。年少留下一道傷疤,算為我的豚生留下一個特別的記號。除了殘破的背鰭,我身上還有代表年輕的灰色斑點。
從前主要居住在大陸水域,但中國大陸的工廠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到海中,因此海水變得烏煙瘴氣,所以從05年開始移居香港,所以也算是人類口中的新移民吧。近年因為大量拖網漁船把魚一掃而空,雖然在2013年開始拖網漁船已經很少在香港出現,但魚的數量仍未回升到充足的水平,搵食艱難,很多豚友都和我一樣經常穿梭大嶼山西和大嶼山北面水域覓食,過著「搵朝唔得晚」的生活。
2013年的某一天,在兩個水域間的海面突然出現了大批船隻和一支支啡色的柱,起初我們仍勉強可以從它們的縫隙中穿過,但密密麻麻的障礙物愈來愈多,巨大的機械用震動的方式將柱放進海床,期間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柱和船漸漸連接成一條萬里長城,西北被這條長城分隔。聽聞第三條跑道的興建將會使我們從大嶼西到大嶼山北的道路徹底阻隔,以後要去不同區域就難上加難了。
從前有居住大陸的豚友跟我說香港機會處處,到香港後又有豚友勸我倒不如返大陸。路也沒有了,我們還可以到哪裡?
我經常穿梭大嶼山西和大嶼山北覓食,但港珠澳大橋工程將通道阻隔,第三跑工程將會把這條移動走廊進一步隔絕。
WL46的移動範圍,主要在沙洲龍鼓洲和大嶼山西一帶穿梭。
環評報告的問題 (二)
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一直以來為北大嶼山水域的最重要海豚棲息地,對北面的海豚族群來說尤其重要。在此敏感的生境附近,理應儘量避免任何發展及滋擾,如增加船隻的航行及填海而導致生境流失。興建第三條跑道的大型工程將嚴重影響海岸公園此作為北大嶼山水域的「海豚避難所」的功效,令生活在此水域的海豚的生存蒙上極大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