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提供圖片)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前日(4月27日)於太空館演講廳主辦《白海豚失樂園》紀錄片放映會,該片揭示本港無止境的海上工程發展,如何威脅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環境,並入圍本年度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及奥地利Innsbruck Nature Film Festival電影節最佳年青導演組別。
影片放映後設座談會,資深生態學者、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版主黃志俊指出,香港水域包括東大嶼海岸蘊藏豐富的生態價值,填海後將變得一無所剩;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則認為,過去多年的海上工程令白海豚失去棲息地,在一直未有生態補償的情況下,政府不應再填海。
填海工程永無止境 白海豚已絕跡東北大嶼
《白海豚失樂園》記錄了香港僅存的白海豚身影,牠們閃避往返港澳的高速船、在佈滿垃圾的海域游走。紀錄片亦追蹤了身上帶有腐爛傷口的白海豚,令人反思海域過度發展的代價。
現時中華白海豚面臨多重生存威脅,包括海水污染、船隻撞擊、高速船噪音滋擾,而大量海上工程更逼使牠們離開原有棲息地。鄭家泰指出,受以上人為因素影響,中華白海豚平均每日出沒在香港水域的數量,已由2003年的188條,急降至2017年的47條,跌幅高達75%。他指,港珠澳大橋填海工程已逼使白海豚絕跡於東北大嶼水域,而機場三跑工程位於大嶼山北部,更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重要棲息地,牠們因而被逼遷至西南、大澳分流一帶水域,「機場北面已經無晒海豚」。
然而海上大型工程仍陸續有來,不讓海豚有半點喘息空間。鄭家泰指,政府未來亦會在維港以外的近岸填海,範圍包括龍鼓灘、小蠔灣等。不少人認為白海豚能四海為家,無奈未來內地水域同樣有不少填海工程,例如深中通道、橫琴填海等。面對永無止境的海上工程,白海豚的生存空間只會一直縮窄。
(左起)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版主黃志俊、《白海豚失樂園》導演Daphne Wong、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
東大嶼蘊藏豐富生態價值
黃志俊則指出,香港現時約有5,500種海洋物種,數量佔全中國約三份之一,可見香港水域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價值。被政府指海洋生態價值低的東大嶼水域,其實亦蘊藏不少珍貴的海洋生物,例如海星、柳海筆、海扇、軟珊瑚海雞冠、菊花珊瑚等。其中柳海筆是未被國際廣泛研究的物種,黃志俊指,研究人員尚未確定柳海筆是否香港獨有的海洋生物,他慨歎政府「未知任何嘢之前,已經話(東大嶼)生態價值低,要填,填咗就咩都無」,又質疑「我哋(政府)係咪可以讓我哋嘅海繼續去受傷?」
兩人又指出現時香港實行的環境評估制度存有巨大漏洞。黃志俊指,環境評估有科學數據支持,但數據如何被演譯,則往往受制於項目發展人,「佢(發展商)畀錢你去做評估,咁你會唔會同個老闆講『你呢個唔起得』?」他指香港應參考外國做法,由獨立基金聘請顧問,顧問不需直接向項目發展人交代,才是最客觀公平的做法。
鄭家泰則指出,政府工程由政府部門監察,毫不客觀。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工程由路政署負責,環保署監察環境影響,「當然政府部門唔會停返自己嘅工程,變咗電影所講,球證係你,球員都係你」,是一個政府「玩晒」的局面。而且,現時政府並無機制檢視工程後的生態緩解措施是否有效,「當無呢個機制嘅時候,一個工程用完呢個措施,下個工程又會再用返」,他對此表示十分擔心,因為現時白海豚絕跡於大嶼山北面,足以證明港珠澳大橋的緩解措施根本無效,但現時三跑工程卻沿用此緩解措施,最後香港的海洋生態只會「就咁無晒」。
海豚保育學會倡「三步曲」 盼保留海豚棲息地
白海豚面對種種生存困境,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就此提出「收復豚地三步曲」,包括將大嶼山南的高速船航道南移至中華白海豚棲息地以外水域、連結西南大嶼山和索罟群島兩個海岸公園、以及在香港西面水域建立一個大面積的海岸保護區。鄭家泰指,建立海岸公園目的是為了確保白海豚能一直在香港水域定居。他又反對東大嶼發展,「因為白海豚過去咁多年失去咗嘅棲息地,例如赤鱲角機場、屯門、東涌填海,其實係一直無補償返。喺呢個情況下,我哋唔想有更多填海」。
《白海豚失樂園》紀綠片於蘋果日報《果燃台》獨家播映,免費放映期至2019年5月23日。
記者:陳康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