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撰文《大學宿舍成人格教育平台》談大學的人格教育。無獨有偶,上月的嶺大春光事件,正是發生在劉教授擔當舍監的 宿舍。回顧一個月來的輿論,還沒有看見相關的嶺大教員回應此事。今天劉教授借一次上海研討會的經驗,談宿舍生活與人格教育,他在文末說大學宿舍是大家庭,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課堂的壓逼,不必大張旗鼓,也毋須義正辭嚴。他似乎正在旁敲側擊,在一所被家長式管治的學府裡,提出「宿舍生活」的弦外之音。
前幾天到上海參加了上海財經大學和國際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討論的課題是「大學生人格教育與倫理行為評價」。這次參加會議的有來自美國、德國、法國、韓國、香港,以及內地的學者專家,場面十分熱鬧。研討會主題集中討論內地大學近年的人格教育狀況;內地的大學生人格教育與社會的關係;當代大學生人格教育的現代意義;以及中西人格教育的比較等。
民族文化抗衡衝擊
近年內地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變遷日趨劇烈;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前綫人員,不免要面對從社會四方八面而來的衝擊與挑戰。簡而言之,大學生人格教育的中心課題就是大學生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問題。大學生究竟要服從社會的發展步伐,犧牲個人的人格;還是要以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引領社會向前邁進?會上專家學者都就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有的認為要強調民族文化的認同來抗衡全球化的衝擊;有的主張要提高思想教育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來發揮主渠道的作用;有的提倡重新引進傳統模式的道德教育,以獎懲制度引導大學生向善去惡;有的從情緒教育入手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增強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也有的要求把大學校園創建為人文精神的環境,以人為本,以資本為用。
這些建議看來都切中問題的要害,但是否能夠收立竿見影之效則尚屬未知之數
教育制度造就賺錢心態
香港與內地相比,是現代化步伐更快的地方。如果說現代化的進程是動搖大學生人格的主要因素,香港的問題顯然比內地更為複雜。我看到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的大家庭紛紛轉變為小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欠缺了大家庭的結構性人格鍛煉。現在的年輕人跟別人碰面的時候不懂得打招呼;吃飯的時候不懂得拿好筷子;坐電梯的時候不懂得讓電梯裏的人先出來,說明了家庭教育面對着資本社會的挑戰,是如何的軟弱無力。加上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的煎熬,年輕學生只學會以成績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有了這種背景,大學生跨進大學門檻便立志畢業後要賺大錢,這種心態的普遍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我知道香港不少大學教師都關心大學生人格的問題,但他們對問題的探索與討論顯然沒有內地學界那麼熱切。
從某種意義而言,香港可以談人格教育的空間比起香港的商業世界實在細小得多。大學要是高舉人格教育的旗幟,將民族認同、思想教育、傳統道德等理念納入大學教育的範圍,必然會引來社會各界的諸多議論。客氣的會說大學作風保守,不利於年輕人建立獨立的人格;不客氣的則譏為洗腦、說教、專制、封建、家長式管治。我的專業與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似乎拉不上甚麼關係,但這好幾年來,我在大學當學生宿舍的舍監,每天和大學生一起生活,也就不免跟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沾上了邊。
「 大家庭」 學包容反省
我在會上發表的論文題目是「大學宿舍與大學生人格教育」,討論的就是大學宿舍如何為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的問題。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大學宿舍把大學生安頓到一個大家庭之中,讓大家重新學習在群體之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大學宿舍既然是大家庭,裏面的主要課題就離不開生活二字。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課堂的壓逼,宿生往往能通過生活的小節學會互相體諒、互相包容、互相幫助。因此這裏不必大張旗鼓,也毋須義正辭嚴,人格的提升就從個人的反省與實踐中點滴累積而成。從這經驗出發,我看到了在香港討論大學生人格教育的另一度寬闊的空間。
劉智鵬博士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星島日報
200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