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展峰
香港的文化藝術展覽,一向無月無之,只是大眾不知、政府少理。自從「西九效應」後,更加是蓄勢待發。而今年的特色,是攝影展特別多。除了本欄上周提過的「出嚟行!」之外,早前李家昇、劉清平與馮文耀都已舉行過展覽;而在香港大學那邊,亦正展出朱德華、劉清平、王希慎與王禾璧的「香港觀記」。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是不少本地創意產業者(特別是建築師和設計師)以藝術家身份展示其個人創作,並強調去除商業元素與純藝術傾向。從前有前輩級的有靳埭強和劉少康,近的則有正在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間 ─ 藝術建構」建築展。
這令我想起正在香港藝術中心展出的攝影展覽《靈氣》。林偉而是本地著名建築師,曾主理過多個本地重要建築項目,甚至2003年中秋節在維多利亞公園展出的巨型「走馬大燈籠」。這次展覽展出林氏近期的數碼攝影作品。有別於蘇慶強早年香港街道夜景系列,林氏利用數碼相機的特點,捕捉黑暗中的影像─夜裡的城市建築。作為建築師,這批作品便像是林氏以建築所作的「自畫像」,亦同時以獨特的建築影象「再現」這個城市。
這些城市建築「自畫像」,均以流行的快拍(snapshot)方式拍成數碼影象,而後以數碼打印方式放大在畫布之上。例如邀請咭上的作品《中國銀行》,雖然故意把風景拍成「鬆郁矇」像是未能對焦,但仍可清楚辦別照片中的中國銀行大廈和維港風景。如絲帶般轉動的光與影,象徵着城市的急速與跳動節奏,將流動的時間固定成為平面上的靈光,這是林氏攝影的獨特風格。以畫布代替一般相紙,模糊景像雖然是由數碼微粒組成,圖素(pixel)色彩的變化卻一樣的豐富細緻,有如把印象派繪畫攝影化。另一件作品「天空」中的圖素,在畫布表面化成了色點,如同秀拉的點畫法(Pointillism),增添了作品的繪畫味道。是為後現影象對現代主義的重新演繹。
《靈氣》把作品懸掛於略高於一般香港人身高的視平線之上,格守現代主義「白盒子」(white
cube)的佈展美學─以理性的視點秩序,讓觀者膜拜敬仰。要有效運用梯間牆壁等空間佈展不是一項容易的挑戰,這又重新印證了林氏作為建築師,對空間的敏銳和專業處理。
數碼攝影技術,拋棄了膠卷、也同時拋棄了光學與化學作用下真實世界的客觀再現,把我們推進了數碼複制與「設計圖片」的時代。數碼相機和黑房軟件的完美配合讓攝影技術代替繪畫成為描述世界的工具。林氏以率性的快拍風格拍攝建築風景,卻以電腦技術和畫布來修飾影像的繪畫味道,刻意混淆視聽,搗亂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由拍攝到放晒的規則,隨機快拍碰上了電腦特技,亦重新質疑科技發展有否為我們進一步呈現世界的「真實」。所謂鏡頭下的美學,究竟是「真實」背後的「內在美」還是科技發達下的「人工美」?
展期:九月十四至十月一日
嘉圖現代藝術公司 中環雲咸街31C-D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