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初評政制發展綠皮書

初評政制發展綠皮書

策略層面:

初步看來,政府果然在玩官僚治港:將大問題拆細拆散,成為一大堆支節問題,令一般市民對自行研究改綠皮書內容郤步,再讓已經受統戰的傳媒和親中政黨大力宣傳,和泛民角力。

而情況對泛民不利,因為他們之前對市民所做的都是以"雙普選"為口號,對如何普選等的支節問題所說不多,泛民是有拋出過普選方案,但對市民的宣傳有限,方案未能成為社會共識,較難動員市民支持。

親中陣營方面,他們的動員能力人人都心裡有底,知道他們約能動員30-40%市民支持他們。再加上近年傳媒歸邊,傳媒的氣氛已經不比03至04年,對泛民態度已經由中立轉到消極反對,輕的減少報導,重的完全不報,例如從對社民連的態度明顯可見香港的傳媒的取態。不支持泛民,甚至轉投親中陣營的市民可能增加。

市民方面,那30-40%不用說,60%市民支持普選,但對具體方案未有共識,唯一可叫做共識的東西是要盡快普選。而且泛民方案對相當一部份市民來說相當保守(包括我),個人估計,這些市民約有一至兩成,他們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年輕,比較可能會自行研究方案,再選擇最快和最大民主程度的選擇,他們會視乎情況而支持政黨,而由於泛民方案對這群人來說毫不吸引,如果泛民繼續維持現時方案,較難凝聚這群人的支持,最多只能換取他們的策略上支持,更令他們長遠來說對泛民失去信心,令他們轉投較激進的社民連。而其他市民則對這一大群支節問題摸不著頭腦,希望泛民能提出一個能夠說服他們的方案,再爭取他們支持,但泛民方案只是對現時制度作出傾向保守的改動,未能對現時制度作出有力改進,例如全面普選立法會和特首,令相當一部分市民,包括未有取態和支持泛民的市民對泛民方案持保留態度。

如果泛民堅持現行方案,個人估計,未必能再出現一次規模大如05年12月4日的大遊行,因為最肯出來遊行的,就是那一兩成較"激進"的市民,因此,泛民將不能得到有力的籌碼和政府討價還價。加上傳媒對泛民的報導減少,泛民較難宣傳自己的方案,較難號召市民支持。

如果泛民現在改變方案,又要重新宣傳,而且會令市民感到混亂,損害市民對泛民的信任。

社民連方面,未對政改表態。如果社民連表態,選擇最快和最大民主程度的選擇,將能爭取到那一兩成市民,甚至一些對泛民的保守方案失望的市民的支持。

總括而言,這次政改,對泛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無論維持還是更改方案,都會對泛民形象造成損害,但對社民連則可能是一次機會。

 

綠皮書內容點評:

1.行政長官普選模式:

a.設了要有提名委員會的底線,但我十分不認同這個底線,暫時無奈接受。

b.有關提名委員會組成的方案都以維持現有選舉委員會架構為主,說是能夠改變它的組成,但不是維持架構的選擇多半不被考慮。

c. 提名門檻:毫無討論價值,當委員組成都被控制了,門檻高低有何影響?依民主原則,門檻理應越低越好,如果出了一堆候選人,更代表了社會有大分岐,正是民主制度的好處所在:能包容並容許社會分岐的和平地存在,而不產生直接衝突,只需透過投票解決。

d. 提名後的選舉:簡單多票制和選兩次差不多,我傾向簡單多票制。一個候選人也要選,經過市民授意,不然甚麼叫普選?

2. 立法會普選模式

a. 立法會普選模式:不是全面直選的我選來幹甚麼?我爭取的是普選!為甚麼還要保留只代表特權階層的功能組別?功能組別的議員再增加、細分,能比直選議員更有代表性嗎?

b.選舉方式:雖然比例代表制保護了民建聯,但也保護了社民連,以及以後的少數黨,所以我看不到有甚麼好的理由要改。越是少數的聲音就越應該重視,無論它的政見如何。

3.路線圖

2012!我不叫2008已經是十分忍讓的了。

/吸納及培育足夠政治人才,是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和時間。/

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就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制度養不起人才!讀政治及行政的都到那裡去了?不是做議員助理就是脫離政治。政制不改,何來人才?

/特區成立以後,行政長官由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結果,與不同大學的民
意調查相吻合,印證了選舉委員會確實具有廣泛代表性,能充分反映香港民意/

斷章取義。如果選舉委員會確實具有廣泛代表性,能充分反映香港民意,那為何董建華能當選?

/根據《基本法》的設計,香港的政治體制,是以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制度。/

行政主導是個空廢命題,等如說老媽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