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出版的選擇

  大家都說香港的出版界經營不易,羡慕內地近年座座書城拔地而起,台灣一年有四萬本新書出版,有二十四小時開放環境典雅愈開愈多的誠品書店,兩地眾多的閱讀人口,深厚的閱讀風氣,更不是本地同業可以擁有的。不過在三聯書店和香港出版學會合辦的「中國人的閱讀選擇—二○○四年兩岸三地圖書市場回顧」講座上,來自內地和台灣的講者,描繪的是一幅不同的景象。

  日本人小林一博寫了本名為《出版大崩壞》的書,講日本出版泡沬的崩潰,當中有三個發展過程。據聯經出版社林載爵的觀察,台灣出版界已面對頭兩個情況,先是過度出版,然後是退書增加。二○○三年台灣出版界的退書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一以上,退書成了物流中心的主要業務。幸好第三步出版社拋售積壓庫存的情況沒有出現,早前的六十元書店因沒有貨源已大多倒閉。「台灣的業界就如當年國軍守四行倉庫般,咬牙死守這最後一關。」

  林載爵表示,台灣出版界去年有所謂「新加坡現象」,他們在台灣本土遇見了新加坡同業。先是Page One書店登陸台北一○一大樓,令台灣書店由數量、時間,發展到空間的競爭。其內部的裝潢和誠品是完全不同的感覺,而它以一半賣場銷售的外文書,對台灣同業也是一場內容革命。更令台灣業界驚奇的是,他們在去年「發現」了已有八十年歷史的大眾書局。大眾書局由新加坡開始,建立遍布南洋港澳台美加的華文出版事業。令到台灣業界開始自我反省,是否太過自我中心,把焦點都放在自已身上,放過了外面的市場。他說:「台灣不大不小,本身雖有市場,但規模不大,出版界要在這裏生存,需要很多精力發掘市場的潛力,之後已沒有精力把眼光望向外面。」或者,台灣學者甯應斌的新作《性工作與現代性》可以代表一個新的方向,這本台灣出版的新書是簡體字印刷,作者的說法是「搞不好有東南亞市場」。看來如何在內地市場分一杯羹,也開始是台灣出版界的目標。

  可惜內地出版業並不是個自出自入的後花園。「中國出版行業的開放過程特別漫長,目前的產權制度是中下游開放,但上游不開放,造成了產業鏈的中斷。」上海季風書店嚴博非說。上下游的行為方式不一致,一個在上游的出版社社長考慮的不只是業務成績,令到按市場原則運作的下游企業不知如何和他們打交道。這種不確定狀況下的企業文化,有很多短期行為。他說有恒產者有恒心,現在出版界過度多元化發展,不利於長遠的發展。

  過去兩年開放了出版業中下游市場,也令到各種目的業外資本進入。其中一類是地產商人,他們往往把位置不佳的商場改建成書城,目的是帶旺人流、提升物業價值後再圖脫手,並非真正要在出版界發展。這類書城往往面積巨大,但顧客稀少,去年就發生過書城倒閉,引起供書商搶貨的事件。另一類進入出版市場的是外來的金融資本,像香港資金的某大跨媒體平台,就曾有收購上海、江西等地新華書店的計劃。他說這類資本並非來做產業,只是要購買業務量,然後在資本市場上賺取回報。這樣的資本進入,並不會令出版市場健康發展。他說中國出版市場目前有優惠資本,但機制龐大低效的狀態,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兩地出版業面對不同的困難,但面向的讀者多少有些相似。兩地讀者欣賞的當代香港作家,無獨有偶竟是以文字殘酷見稱的深雪。

記者 鄭傳鍏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