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先前有關質疑學生會是否理性的討論, 心生幾個疑問. 儘管好像有點遲, 但還是說出來:
暉對學生會的質疑主要有兩個:
(一) 學生會在資詢小組的監察表現不理想, 在於出席率不足以及傳遞信息過程出了問題;
(二) 擴大圖書館實為一個好方案, 學生會似乎太激動魯莽, 把學生與學校太快地置於對立位置
關於(一), 我對詳細過程不了解, 因此不能排除學生會的監察表現不理想的可能性. 但問題是, 這不應是烽火台爭論程序層面最核心的問題. 核心的問題是如果我們都覺得擴建圖書館是你我有份的事, 為何依賴LUG--一個普通學生不知它的存在, 何時成立, 什麼人可以被稱為代表的組織-- 我們就覺足夠? 想說的是, 學生會有檢討空間, 但在程序層面上我們優先要考慮的不是這個, 而是資詢的起點為何是LUG而不是全體中大現有師生.
關於(二), 暉覺得擴建圖書館原本是好東西, 我們應該克制理性. 所謂好東西, 是按暉的理解而言, 還是按校方理解而言? 迄今, 我依然不清楚為何要擴建, 聽見的理由什麼都有: 1. 停車場; 2. 放多些書; 3. 多些溫習空間, 那麼哪個才是? 如果連原因需要也不能搞清就大興土木擴建, 這是一件小事嗎?
我十分同意在這次事件裡思考可分為兩層: 一. 程序; 二, 烽火台不能拆的理由. 但是第二點是是次事件的根本, 如果搞不清, 第一點說什麼也不夠. 換句話說 如果最後校方誠信得以確保, 或是擴建有需要等程序問題搞清, 我們還是要思考怎樣處置烽火台, 如果我們說不了它的存在價值, 它終歸被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是現在的討論似乎側重於第一點而非第二點, 有點本末倒置了.
烽火台有什麼存在價值? 聽見不少論說指它為"中大象徵", 因為在過往有很多重大的事都在那裡討論. 我把這種想法概括為"ICON"式論述. 我認為這ICON式論述並不足夠, 如果它只是一個象徵過去的ICON, 把它放在其他地方或是原址安放但烽火台四周滿種樹木也不是問題. 不足之處在於我們只看過去而忽略現在將來烽火台的使用與大學功能的關係. 大學功能在於發展創造知識, 令社會進步. 具體表現在於人們聚集討論, 重思社會價值觀體系, 尋求進步. 過去的歷史, 證明烽火台能夠體現大學這種功能; 不單過去如此, 現在將來亦應如此, 除非我們覺得大學只不過是高級職訓場. 因此不論如何, 烽火台不能拆, 四周亦不能有任何添加物, 改變過去現在將來烽火台的使用.
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