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晚上8時至10時
地點:序言書室
講者:吳紹熙先生(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研究生,於11月初主講「文化社會學的掙扎」)
內容:
馬克斯、韋伯、涂爾干作為社會學的三個主要「古典」典範,現在已不成疑問;但他們至今究竟如何被吸收、如何被表象,卻是複雜而富爭議性的。尤其在當前的處境中,一方面社會學的「美國典範」已差不多等同普遍標準;另一方面關於社會的研究和人們對社會的體驗漸趨於「政治化」與/或「經濟化」。從而讓一些人提出「社會已死」及「社會學已死」等說法。然則這些「古典」社會學典範於今日有何意義呢?
我們今次將會探討這些「古典」典範的活力及價值,希望揭示出一種閱讀角度,讓我們看到,這些典範並非只是一套學說、理論或立場,而是一條思路和一套語言;通過這些思路及語言,我們能進入不同的社會體驗及社會參與,並以傳統哲學以外的方式切入某些哲學問題。這些都能讓我們反思當前的社會處境及社會學狀況,重新思考「美國社會學霸權」與「社會學已死」之間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