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在過去一年,花園街發生兩次大火,惹來政府對排檔嚴厲執法,最近更建議引入釘牌制度,社會上對此有不同迴響,當中最受影響的莫過於小販,因為一旦釘牌便難以沒法再申請牌照。故在去年十二月中,超過三百名排檔商販到立法會請願,抗議政府罔顧小販的生計,更曾表示不排除全港罷市以反對釘牌制度。
為充分了解到各持分者對於小販攤檔管理的意見,在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學系梁志遠博士,進行「政府規管小販固定攤檔方案」的第二階段諮詢,是次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排檔消費者,在全港其中五條排檔主要街道,以方便性抽樣方式(convenience sampling),即調查者以自己最容易取得的一組樣本作為研究資料,訪問了237位排檔消費者,並在一月十八日於中環卑利街發佈。
近六成排檔消費者不贊成政府建議引入釘牌制度(佔59.1%)及政府建議「三個月內違例六次即會釘牌」(佔59.5%),雖然反對的聲音沒小販大,但足以反映消費者和居民亦認同小販的存在價值,而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和小販同樣傾向不建議引入釘牌制度。更有小販點出,有些規例並不合理,比方說除持牌人外出用膳、進貨、因病小休外,該助手不得在持牌人不在攤位時從事販賣活動,即使是持牌人家屬亦不能豁免,此舉被指影響小販生計外,亦影響消費者權益。
「朝行晚拆」不適用於固定排檔(又稱「梗檔」),但活動形式經營的小販(又稱「黃格仔」)便需要「朝行晚拆」,故是次問卷亦有訪問曾光顧「黃格仔」的消費者。對此,排檔消費者並未達成共識,有27%傾向贊成政府建議「朝行晚拆」;有33.4%被訪者傾向不質成。反對原因在於會為附近居民帶來噪音問題及難以實行,亦有人提出此舉對於年紀老邁的小販更會構成不便,更可能要僱用人手每日架起和拆卸排檔支架。
有近七成(佔69.2%)被訪者傾向贊成政府建議過夜存貨於防火攤檔內。另外,有超過七成(76.4%)被訪者傾向贊成政府建議安裝消防設施,亦有六成被訪者傾向贊成政府建議遷移大廈出入口的排檔,認為可改善防火安全,同時也顧慮到技術上的可行性。
該會建議政府應回應大部份持分者的訴求,延長諮詢期,並與小販共同磋商管理,訂立清晰執法指引,以避免前線執法人員和小販因執法而起衝突。更重要的是,該會建議撤回釘牌制度,因為此舉只會令滿有價值的小販墟市消失,並作出全面檢討,包括在各區成立小販市仔管理委員會,就每區情況不同,共同協商討論當區小販市集的管理安排。
此外,也應合理擴闊營運時的攤檔,僅三呎乘四呎的攤檔面積實不足以讓小販展示貨物,故建議彈性處理,調查指出大部份檔販認為留下一張展示台(俗稱車仔)已能改善環境。受訪的商販亦曾說到,即使對於「車仔」有確實需要,也絕少人會以身犯險,而執法太嚴讓他們把商品擺開一點也不敢,更徨論擺放展示台。他更強調,政府最低限度應當容許他們在營業時間使用展示台。
同時,亦建議邀請設計師及規劃師參與設計供電設備、消防裝置、安全存貨,建設安全又美觀的墟市。市區重建局在中環嘉咸街及卑利街,以保留排檔經營特色的角度協助排檔設計各進行改善工程,工程包括為受影響的攤檔翻新,加建安全上蓋,提供配套設施,特別是水電供應,如安裝獨立電錶,兼顧消防安全及本土特色,乃是可參考的實例。
由市區重建局劃一標準建立,小販不用為不合規格而擔驚受怕,在嘉咸街販賣蔬菜的陳太更表示「過去(做小販)咁多年,最安心就依家」。排檔是香港地區文化之一,遍布港九市區各處,市區重建局此舉除了保育了市集文化,更有助推動該區經濟,由於排檔價格普遍比超市便宜,該區的低收入消費群組亦能得益,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多一項選擇。陳生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居民,既是小販亦是消費者,他點出若趕絕了小販,超市更容易造成壟斷局面,而無用置疑的是,超市霸權最終影響的必然是消費者。
事實上,經過兩次火災,社會上各界人士亦希望找到改善之法,但商販或是排檔消費者作為重要持分者,亦對釘牌制度、「朝行晚拆」不敢苟同,政府可參考市建局的做法,保育及管理並重,實不應以強硬手段打壓小販。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