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工會:是同根,還是相煎?](/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圖:集合時候的油麻地港鐵站,水靜鵝飛
(獨媒特約記者歐輝鵬報導)今天上午「商業機構及家居服務從業員協會(工聯會屬會)」臨時取消到「職工盟」總部抗議的行動。該會原定今天上午到職工盟總部抗議,協會指職工盟支持外傭可享有居港權,為「幫外傭去搶香港人嘅飯碗」、「簡直係出賣所有香港打工仔既行為」。記者提前到達集合地點(油麻地港鐵站A1),守候逾半小時,卻絲毫不見任何行動痕跡。原來協會理事會決定暫押後是次行動,日期未定,卻完全沒有公告。
有見抗議行動不成事,我們即移師至職工盟總部。職工盟因得悉是次行動,於昨日傍晚召開會議討論應對,副司庫鄭清發亦於總部嚴陣以待,豈料是次行動不了了之。鄭清發先生就是次行動及外傭居港權案有以下回應。
外傭在香港,搶了什麼飯碗?
外地傭工於香港已有逾25年歷史,其存在是出自本地家庭的需要。反觀外傭人工低、工作條件差,其實「外傭搶香港人嘅飯碗」此言不成立,原因正是本地傭工與外傭其實是面對不同的市場。外傭付出了勞力,讓20多萬家庭少為家務費心,我們應該做的,該是道謝、協助外傭改變工作環境;但我們在做的,卻是視之為敵,然後鼓吹歧視。
職工盟有聯絡外地勞工組織,指其實大部分外傭都不以香港為家。但其中確有外傭已在港工作20多年,卻從來沒有居港權。社會一直想像外傭湧至,香港淪陷到底有多理性?而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區分了外傭和其他來港工作的外籍人士?說到底,還是「階級」和「種族」。
同為工會,取態大相逕庭
「商業機構及家居服務從業員協會」與「職工盟」同樣是勞工聯合組織,何以在此案中態度截然不同? 職工盟副司庫鄭清發指此情況是不幸的,職工盟視外傭為勞工階層一部分,其組織正正是為了關注勞工階層而存在,故不可忽視外地傭工之權益。本報導亦訪問了 商業機構及家居服務從業員協會,協會秘書洪小姐一再強調其協會於工人權益上有先後之分,先要關注本地勞工,而其他國家/國籍的工人或基層則不在協會關心的重點。洪小姐亦一再重申協會堅決反對外傭有居港權,甚至不贊成他們有申請居港權的權利。
我們問及協會反對的原因,洪小姐指一旦外傭有申請居港權的權利,必定會對本地家庭傭工構成威脅,即「搶飯碗」。協會指出「反對原因並非種族歧視」,但在訪問期間多次指出區分的界線是因為他們「不是香港人」。在問及協會對其他在港工作的外藉人士申請居港權的看法時,洪小姐表示協會不探討此議題。
圖:職工盟副司庫鄭清發表示身為工會,卻因種族而不支持工人為未盡天職,實屬不幸
同為勞工,同為基層,本屬同一階級,卻因種族不同而自我割裂。在面對「搶飯碗」、「爭資源」的恐懼和論述時,我們會予以體諒,但我們也不能不提醒他們身分其實相同,他們面對的是同樣的剝削;而此種社會分化的狀態,正是政治家的籌碼,政府所喜見的局面。自新移民的六千元問題開始,社會就本土的定義爭論不絕,而我們要警醒的,是避免墮入民粹政治的論述,把社會問題約化成中產相對基層、本地工人相對外藉工人的二元對立僵局;以及自動轉了槍口,忘記自身命運的相同。說到底,問題的基本在於香港人的定義,但如果一群離鄉別井的工人,在港工作多年卻連申請居港權的權利也沒有,原因不過是他們來自低下階層、他們的膚色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也就只剩下排外、歧視和恐懼主導、空泛假想的論述,那我們執著的港人身分,到底還有什麼價值?
商業機構及家居服務從業員協會(工聯會屬會)有3千6百多名會員,該協會早於8月4日已召開記者會,表明反對外傭有居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