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台的國際新聞,到處都是暴亂,法國連續九天的暴亂,阿根廷美洲高峰會,有人示威,亦有騷亂,一如以往,我們都不知這些搞乜東東,我們不妨了解一下這兩件事的背景。
法國的騷亂,由兩名被警察追捕的青年被意外地觸電電死有關;法國的巴黎與市郊(banlieue)貧民區,是兩個世界,貧民區內住著大量由西非來的移民,當中特別多年青人,他們一直跟警察及巴黎政府處於敵對關係,不少青年遭受警察的虐打,他們經常跟警察在街頭追逐,多年前電影《怒火青春》(La Heine)頗為震撼地把這段背景交待過。
新移民貧窮,又受歧視,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 一直是法國政治非棘手的問題,許多政府官員已經由無助變得有點歇斯底里,有部長批評那些青年為「人渣」,要把他們「清洗」,更激化全國各地青年的怒火。我們要從這個背景才能理解,為何今天有幾千人出來遊行,要求停止暴力,恢復對話,這兩句口號,不只說給放火的青年,亦是要跟法國政府說的。
傳媒把這次事件連繫於1968的五月事件(May 1968),卻毫無交待便稱之為「暴亂」,實在粗心大意,1968年的學生運動,演變成學生及部份市民在巴黎跟警察軍隊打巷戰,很少人會簡化成「暴亂」,因為它差點把法國政府推翻,不少人還稱之為「革命」,而遍及全球的反文化(counter culture)及民權運動,甚至是思想界革命,許多人亦以"May 1968"作標記。
至於阿根廷,只要記得四年前阿根廷的金融危機,與IMF的關係,其實不太難理解為何有人這麼反感,連馬勒當拿也上台與委內瑞拉總統一起反美,而美洲自由貿易協訂(FTAA,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近年,不少阿根廷的工人組成工人議會,進行工人自治,接管那些被資本家及管理層遺棄的企業,以維持工人生計,尋找出路,當然沒有人歡迎讓美國大財團進入令本國企業雪上加霜。
而Naomi Klein最近在衛報刊登的評論,更提到原住民組織力量的冒起,成為極左及極右派之間的新力量,就以哥倫比亞為例,北考卡原住民議會聯盟(The Association of Indigenous Councils of Northern Cauca)曾發起地區性全民表決,反對所謂「自由貿易」,得到史無前例的支持,這股浪潮正席捲拉丁美洲,大部份估計,布殊曾很樂觀的FTAA,一定會泡湯。
如果香港的傳媒能對這些所謂「暴亂」能有多一點背景資料,香港的國際視野會闊一點,思想會進步一點,對即將來到香港的WTO,以及反WTO的外國人及團體,亦會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回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