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傳統經濟學的缺憾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頗有趣,亦某程度解釋了傳統經濟學所不能解釋的市場波動、競爭市場壟斷(e.g. 可樂),及“無形之手” 為何失靈。

文章一開首就提到所有複雜系統(包括物理系統、經濟系統)都是由一堆互不統屬、但又互相影響的元素(elements) 所組成,如空氣中的原子、市場上的投資者,他們各自有不同的行為、取向,而他們的行為、取向就影響到整個系統的運作。

傳統經濟學總通常不會研究個別元素的行為、取向對系統運作的影響,而是將個別元素的行為、取向簡化地統一,如資料100%流通、大家的市場策略是一樣等等,以望找出一個analytical solution,而為了找到一個如此獨一無二的(unique)、可預測(predictable)的系統平衡點(system equilibrium),很多時都會假設diminishing return,即如某公司離市場的平衡點太遠,成本的增加會把它拉回到平衡點。

但事實是否會這樣?文中舉了美國網絡供應商America Online 打敗Prodigy作例子,解釋了increasing return的存在,以及系統平衡點並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unique)及可預測(predictable)的,因此兩間公司雖在同一個起點,但結果 America Online支配了整個市場。

Increasing return不是什麼新鮮事,百多年前已經有人提出,但由於increasing return 會導致多樣性的(multiplicity)、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的系統平衡點, 所以難以找到一個analytical solution。

唯一的方法是由研究個別元素的行為、取向,找到它們對系統運作的影響,再研究系統改變如果影響個別元素的行為、取向,作者提到他的其中一個研究(El Farol Bar problem)正是以此作基礎,不過因為太長,按下不表。在作者研究的系統中,每個個體都會有數個、而不是單一的市場策略(strategy set),每個個體所擁有的strategy set都不同,而且每個個體都會因個人不同取向、過往strategy set內的市場策略的命中率等等因素而在strategy set內選舉其中之一的市場策略,做出相應行為(e.g. 買入沽出),而該相應行為會影響市場價格,從而影響市場策略的命中率,及每個個體下一次選舉的市場策略。

相似的研究同樣應用在market allocation theory、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th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choice, economic geography 及the evolution of patterns of poverty and segregation,以上的研究指出,政府不應該完全干預或完全不干預市場,原文是:

“The common finding that economic structures can crystallize around small events and lock in is beginning to change policy in all these areas toward an awareness that governments should avoid both extremes of coercing a desired outcome or keeping strict hands off, and instead seek to push the system gently toward favored structures that can grow and emerge naturally. Not a heavy hand, not an invisible hand, but a nudging hand.”

這亦解釋了為何經濟學相信的“無形之手” 有時會力不從心、甚至完全失靈,而為何政府會做一些不合乎經濟原則的干預,因為根據市場的不確定性,如果盲目地相信“無形之手”,就等於把市場致於幸運輪上,最後可能會導致一個失衡而又不合乎經濟原則的結果。

如各下有興趣閱讀此文,可以參閱Science, 2 April 1999, pg. 284,107-109,全文只是4頁,不難閱讀。

投資財經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