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達賴當佛教徒面對不公義的事情時,
由于佛法慈悲,
會不會寬懷以示不作異議,
達賴答:
「這是一種錯置了的慈悲!」,
再問:
如果面對冥頑不明的強權如何?
達賴說:
「那就起來造反!!」。
這就是佛法!!
大部份佛教徒都喜歡慈眉善目的佛菩薩像,
對睜眉惡目的明王護法卻十分抗拒。
這是因為將「慈悲」鎖死了!
將「善」「惡」鎖死了!
你,
不能超越!!
一般人常有佛法對社會未肯承擔的錯覺,
其實主要是未了解佛法「修行人」與世間「修養人」的行事方式的分別。
「修行人」在社會「建制」之上處理世事,
處事方式,
有時合乎「建制」,
有時以較高的觀點,
不依「建制」行事,
表表者如濟公活佛,
行事方式,
以對境作「整體」的直接反應,
在一般人眼中,
行事看來有歪常理,
其實就是點化世俗人對「局部」的執著。
而「修養人」是社會「建制」內行事,
也是神秀的「常常勤拂拭」心態模式,
中國人常以天、地、君、親、師五倫之社會規範仔細「拂拭」守己,
合乎社會及良知的「局部」期望。
為甚麼是「局部」呀?
因為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規範、
不同對善惡是非的立場,
有地緣的「局制」。
「修行人」是以超越「局部」的「整體」觀點去「對應」當前的事情,
同時考慮「建制」及「超越任何建制」的「綜合參考點」作考量,
再直接行動回應。
這就是惠能的「本來無一物」的考量點。
「無一物」就是超越「局部」的「自在」層面。
以佛陀來說,
「修行人」與「修養人」的特質並重,
是圓融無礙的第一人。
在佛本生故事中,
佛陀前生之一比丘,
乘船渡河,
船到河中,
潛伏于旅客中的賊匪暴露身份,
比丘起來就開了殺戒!
手起刀落,
將五個劫歹殺死!
心內亦未後悔,
亦準備承擔一切後果!
結果就是這一生的角色行為,
令他以「第一級榮譽生」畢業成佛,
聽說也是這一役連昇三級,
比彌勒早了一屆與娑婆眾生結緣。
這就是修行人心懷大慈悲的「狠」,
南泉殺貓,
丹霞天然禪師焚佛像取暖,
都是以「修行人」的觀點破我們的「刻板佛法」!!
破我們「錯置了的慈悲」!!
耶和華在敵人面前就可擺宴!!
慈悲不一定以和平方式出現,
不要將「修養人」心中「美化了的慈悲」視為惟一,
以至眼盲耳聾,
對世事不聞不問!!
將一切榮耀歸千手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