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78年歷史葵涌女童院危在旦夕 拆窗改建 清拆?賣地?

擁有最少78年的葵涌女童院面臨清拆重建的危機,漂亮的戰前建築,外形仿如西式古堡,融合古典和現代主義的建築風,超過10米高的水磨石角形旋轉樓梯,不單是香港僅見,亦在華南地區難能可貴。古老的鐵窗被清拆,封上木板,建築內被插上鐵枝,工程令地下遍佈天花的石屎,據悉業主救世軍稱為「改建」,但亦有消息指他們將賣盤,早在1997-2007年,業主曾聯合地產商恆隆準備清拆重建大宅,但因不獲城規會通過,荒廢至今,今天,會否重蹈覆轍呢?

古諮會無疑後知後覺,女童院被古諮會列在歷史建築的「新增項目名單」中,但漂亮戰前建築沒有任何評級,亦沒有任何研究,連建築年份都沒有。古諮會只推說「資源不足」,而沒有任何評級和研究,業主作出任何大型改動,包括:清拆與否,改動是否合乎保育原則,政府無從介入。

女童院前身是猶太宅,早在1941年已屹立在葵涌的小山上,從1948至1994年都用作女童院相關的用途。女童院不單風格獨特,也反映香港跟隨世界推展女權的步伐,英國宗教團體和本地社會反對蓄養妹仔(婢女)運動的進程,展示香港人權的大進步。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導,早在1941年救世軍就打算在葵涌改建古宅為女童院,因為二次大戰,暫停工程,而戰後,獲得政府資助$80000、救世軍總部資助$88000及胡文虎先生贊助等,共籌得港幣$210000作購買土地、翻新及添置器具之用,最後順利於1948年翻新完成,並在當年10月29日獲港督葛量洪(Sir Alexander Grantham)主持開幕典。 

救世軍服務劉允牧師的著作《救世軍在華南地區開基史略》講述開展女童院的經過:「得知葵涌一小山上一間叫鬼屋的,無人居住作放牛場的大宅要出賣,達上校和我去看,備價十萬元買下,加建裝修,用作培德院的長久院址。」

20世紀,居港英籍人士大力推動女權運動。海軍軍官希士活少校(Hugh L. Haslewood,1886-?)及其夫人(Clara Blanche Haslewood,1875-1962)致力推動廢除妹仔運動。香港教會發起了廢娼廢蓄婢運動,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在1920年3月10日成立,成為社會保護婦女、爭取女權、推動一夫一妻的組織。政府亦開始立例保護婦孺。妹仔制度、公娼制度陸續於1930年代被廢除。救世軍應政府的邀請於1930年來港,開設宿舍,為婦人和女童提供安身之所,最早的收容所建於太子道,後來又搬至九龍維紀牛奶公司的洋房,並改名為培德院。

戰前,救世軍因為租約問題,計劃設置新院舍,結果選中葵涌,早年女童院亦稱為培德院,而1971年改名為葵涌女童院。早年,位於葵涌的培德院照顧2至23歲被遺棄的難民和孤女,當年戰後,一窮二白,不少女生無法維生。後來,1960年,改為服務12-16歲犯事的女童,提供輔導,教育她們重投社會。

目前,工程正進行中,工程人員聲稱為維修斜坡,但內部卻有大量鐵架和被清拆的窗戶。我們希望救世軍停止破壞行動,政府亦介入工程,與社區商議女童院的未來,保住這難得的歷史建築。

女童院在網上和官方幾乎沒有資料,我們翻查歷史檔案,亦訪問昔日員工,希望還原香港女權運運的一段重要歷史,將陸逐推出院舍的故事。

27604936_10156830167693475_1346578863_o

27604232_10156830167688475_2134446984_o
拆掉鐵窗被封上木板

27604408_10156830167708475_1638290517_o

27537481_10156830167703475_403382438_o
現場佈滿鐵枝

圖: 香港隅地

參考資料
政府檔案“The Salvation Army” BL 69/661/47, BL 2883/48
《救世軍在華南地區開基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