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農業園=97公頃,成本=$0!

文:鄒崇銘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3月的花卉展覽,我已經多年沒有參觀過了。豈知不去猶自可,去完一肚火!花展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各政府部門的展區比以往大了很多,佔據了維園近糖街那邊近三個藍球場。不難想像,各部門均無不借花展的機會,爭相大賣綠色、環保又或生態的形象工程。假如真有外地遊客通過花展來認識香港,一定會以為這是全球最進步的生態城市!

顯而易見,各部門盡皆只是在塗脂抹粉,「掛羊頭、賣狗肉」。在它們日常工作中實踐的,不但與展品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完全背道而馳。就以我信步走過的渠務署展區為例,當中充斥著「多孔隙棲地」、「滯洪池」等種種介紹,但在現實中任誰都知道,十多年來渠務署在新界的大型防洪工程,盡皆只是獨沽一味地,將天然河道變成一條條大坑渠,將眾多物種的生境化作一道道水泥壁──現在卻轉過頭來大賣「生物多樣性」?也未免太過「貓哭老鼠」吧!


渠務署的展品標榜其工程提高生物多樣性

雖然同樣是在弄虛作假,但我發覺最能吸引人觀賞的,是海洋公園那個田園城市的展區,擺放的倒並非什麼奇花異卉,只是生菜、椰菜或油菜花之類尋常的食用植物。卻是在萬紫千紅之中獨樹一幟,佈置得實在亦是匠心獨運,展區也被遊人擠得特別水洩不通。忽發奇想,假如海洋公園若真能夠「坐言起行」,在其多達17公頃的管轄範圍內,悉數改為種植食用植物,那不但是輕而易舉的舉手之勞,而且更將是獨步全球主題公園的創新模式!以在下的愚見,新任海洋公園主席孔令成如此目光遠大,此事勢必在短期內成行。


海洋公園的田園城市展區

公園973 公頃,每年花8億,員工5,100

還是先回說康文署。它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大的政府部門,單是常設編制已有逾9,000名員工,每年開支預算接近70億港元。其中花展歸類為「園藝及市容設施」,乃是康文署六個主要工作綱領之一,2014﹣15財政年度預算為7.95億港元,主要職能是:通過在公園及市容地帶種植樹木、灌木及其他植物,以及舉辦各色各樣的社區綠化活動,以加強市民愛護和保育本港大自然的意識,並推廣綠化香港運動:

~促進市民明白綠化、保育植物及保護瀕危動植物的重要;
~護養公園、花園及路旁市容地帶的植物,使其保持最佳健康狀態,加強綠化和美化市容的效果。

凡此種種,當然尚未計算其他部門,包括民政署、房屋署、地政總署、路政署、建築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和水務署等所肩負的綠化職能。而發展局轄下的綠化及園境辦事處和樹木管理辦事處,則扮演協調以上多個部分的統籌角色,「倡導新的策略性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政策,使香港持續發展更綠化的環境」。

完全可以預計,上述政府工作涉及何等巨額的公共資源。根據2013年審計署的第60.4號報告書,截至2012年底,單是康文署管理的公園和花園共有 1,503 個,總面積達 973 公頃,它們只佔香港休憩用地供應的一半 。直接負責公園/花園日常運作的員工約有 5,100 名,包括 1,700 名分區辦事處人員和 3,400 名承辦商員工,即平均3.5人管理一個公園/花園。 事實上,根據市民一般的經驗,不少這些公園/花園位置較偏,加上欠缺有意義的文康活動設施,因此經常皆屬人跡罕至。儘管公園/花園或許裁種得美侖美奐,但如何「活化」仍是一大難題。

柯P:田園城市,「可以吃的地景」

大膽加以設想,若能從以上公共資源中撥出相當部分,用以發展香港城市農業的話,這將是何等巨大的一個進步!或許你會認為,這只是個不著邊際的天方夜譚,但只要看看毗鄰我們的台北,新任市長柯文哲在競選政綱中大談「田園城市」:「很多人主張,台北要國際化。但是許多專家告訴我,所有國際化的城市都在追求健康。身為一名醫生,這符合我的看法,我認為打造一個綠色健康的台北,是國際城市的潮流,也是我的使命。打造綠色健康的台北,具體來說,就是應該多保留綠地,多種樹木蔬果,追求永續的環境、健康的都市生活。未來真正的城市時尚是追求健康,是人性化、鄉村化、田園化的台北,而不是物質化、水泥化、鋼鐵化的台北。我們要把祖先給我們的自然生活,找回來還給子孫。」

柯文哲又進一步指出:「我們談田園城市,不是傳統的所謂綠化,而是「可以吃的地景」(edible landscape)。這是近十年來英國興起的運動,但其實發源於十九世紀末的Garden City,是現代城市最古典的夢想。隨著人們從農村遷到城市,水泥高樓不斷擴張,綠地田園迅速消失。我們看得到的水果蔬菜,都是躺在市場裏、康家裏,處理完畢,包裝完成的商品。我們已經完全不認識天天吃進肚子裏的東西,季節感也失去了,人從自然剝離。我希望改變城市人們看待食物的方式,用點、線、面的方法,透過微型田園,人行田道、街角田地、垂直種植來擴張台北的田園版圖,並藉校園園圃、公園菜圃,多樣化的方式來深化綠色教育。」柯文哲的具體政策主張還包括:

~提供農耕課程,校園變田園
~打破對於綠地的傳統想像和疆界
~可以吃的小旅行
~田園銀行,輔導平台

當選之後,柯文哲決定將台北市政大樓的外圍廣場及議會旁廣場,開放民間團體種蔬果和香草植物,做為示範區,累積經驗。各部門亦要檢討閒置空地、校園建築物及屋頂、公園綠地廣場等處,尋找可做田園城市的地點。

2014年底香港政府推出的《新農業政策》,建議動用數以十億元的公帑買地,建立一個70﹣80公傾的農業園。但若按照台北的嶄新做法,其實我們只需將這個責任轉交康文署,從現有的公園和花園中抽出約10﹪的用地,轉作「可以吃的地景」,並租予一般市民使用。事實上,目前在康文署和房屋署所管轄的休憩用地內,已設有不同類型的社區園圃計劃。其中康文署在各區園圃合共已有22個,當中並會開辦種植研習班,讓市民租用作耕種用途。唯由於園圃總面積也就只得2.4公頃,而市民需求則極大,因此經常會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而每期參與市民亦只能限種四個月便須交還。由此充分反映現行政策的過時落後,台北的新政實在值得我們借鏡。

如此在一方面,政府實際上是將綠化市容的部分工作,從必要的公共服務轉向產業化的發展,極大可能會節省巨額的公帑開支(儘管必然面臨官僚和僵化體制的反彈,又是另一個問題);另一方面,則意味市政事務的管理民主化,市民對公園/花園種植有更大的參與度和擁有感(官員亦彷如回到市政局的年代,更需向市民負責和受民意的制衡)。無論如何,納稅人根本毋須花費一分一毫,已能同樣達至農業園的政策效果,加上由於地理位置等種種的優越性,「可以吃的地景」肯定將會更具成本效益,遠較農業園帶來更大的社會環境益處。

詳見自鄒崇銘、姚松炎編:《香港在地農業讀本》,2015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