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幾天假期的香港氣溫,破了1884年有儀器量度以來的最高紀錄,農曆新年通常是一年最冷的時段,但是今年初一至初四毫無冬天感覺。
最近網上重新流傳了一篇2008年的新聞報道,標題是香港天文台預測香港最快2020年會沒有冬天,當年大家不當一回事,但是今年入冬以來持續偏暖,大家發現真的有可能。
香港冬天的暖只是全球暖化大局的一個側面,最新消息顯示(註1):2015至2018是二百年來最暖的四年, 2014至2018五年的平均氣溫比起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已經高出1.1度,就算現在人類突然不再燃燒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會繼續令地球表面增溫0.5度,即是總升溫的幅度會達到1.6度,我們正在邁向升溫可能超過兩度的危險氣候變化時代。
來到這個地步,香港必須思考和部署行動,去對付氣候變化的災害衝擊。
在香港,氣候暖化的最直接影響是酷熱日子急劇增加,對於基層市民,尤其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是十分難捱的,住在濕熱焗細小空間裏的市民,室內中暑、食物中毒、腹瀉、心血管病等發作的機會都會大增,會增加公共醫療的負擔。
香港每年熱夜數字將於本世紀末升至150日(來源:香港天文台)
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可以看熱夜的數字,在我童年時代,每年大約兩三日,過去兩三年升到三、四十日,如果全球暖化繼續下去,去到世紀末會是五個月,到時整個夏天都是熱夜。
面對這個局面,政府必須及早規劃公共醫療的轉變和擴充,去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氣候變化的另外一個較直接影響是海平面上升,去年颱風山竹襲港,風暴潮加上海浪衝擊杏花邨、鯉魚門、海怡半島、將軍澳和西貢等,相信大家記憶尤新,其實香港天文台早幾年已經指出,過往五十年一遇的高水位,去到本世紀末將會每年都出現,只不過正如2008年發出「沒有冬天」的預測一樣,大多數人不醒覺問題的嚴重,沒有多加理會。
香港島和九龍的海堤,建設時以當時的氣候情況設計,但是海平面升了,我們必須及早制訂工程方案,保障颱風襲港時不會出現類似前年颱風天鴿在澳門造成的市區大水浸災難,我們要保護的海岸線很長,估計花費是千億元規模,政府必須預留財政預算。
講到這裏,我想提一下東大嶼人工島這個構想,在全球暖化和海水上升的大氣候裏為香港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我是怎樣也想不通的,惟有希望政府認真論證之後才把項目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