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見証紅van的盛與衰 華記膠輪的去和留

見証紅van的盛與衰 華記膠輪的去和留

紅van(小巴) 救星,華記1974年開業,78年搬至仁愛圍,專門為觀塘紅van,換軩、泵氣、換電池,這星期搬到崇仁圍,帶着煩躁離開工作36年的觀塘市中心。

店主陳生見証紅van的誕生,1967年暴動,巴士罷工,不少私家車,化身為白排車,接載居民出入觀塘,政府見到需求,建立紅van。昔日區內工程甚多,馬路上常佈滿鐵釘,換軩的生意駱驛不絶,陳生笑言「做到手軟」。早年黑幫為埋站和線路打架流血,紅van 的生意可比其他的偏門行業。80年代,將軍澳線仍未開通,紅van 最興盛,油塘一架紅van 泊位埋站費達20萬。

陳生除了是修車師傅,也是臨時小巴司機,幫忙駕紅van回到廠房,更有時不夠司機時,串演拉夫。面對今天的光景,陳生卻搖頭嘆息。

近年,小巴被鐵路和政府排擠,生意不如從前。牌價卻成炒賣投機工具,動輒七百多萬(的士則要四百萬),小巴日租高居不下。政府以管理不便為由,又處心積累收回紅van的牌照,要求先收紅van才可開辦新的綠van線。處處打壓,雖然已不用泊位費,但高昂的日租,收入還不如前,司機更難以聘請,很少新人入行。從前某些觀塘線路由潮州、鶴佬人包辦,今天已難得一見。

重建為他們帶來煩惱,從前的樓牆舊店不用租金,沒有租價,卻成市建局扣減賠償的借口,現在遠走崇仁圍的新店需要1.5萬元月租,賠償金額卻不足付上一年租金。

仁愛圍曾是東南亞的樂園,除了陳生,還有前路茫茫淪為小販的補鞋何伯,都是印尼爪哇華橋。旁邊也有巴基斯坦的廢紙回收王國,據說他們有幾間回收店,駕着名車回到店中上班,專門跟收集紙皮的婆婆打交道,甚為夢幻。

上星期還在仁愛圍的華記膠輪

7-7-2013,已搬遷的華記

店員陳生是老闆的同鄉,每天辛勤工作,換軩少點體力都不行

仁愛圍泊滿紅van

滿離市中心的崇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