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位於灣仔史釗域道6號、有88年歷史的全港唯一多層長露台轉角唐樓於上月獲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有保育人士星期六舉行記者會,指古諮會低估唐樓的歷史價值,報告中更有部份資料更出現錯誤,要求古諮會重新評級及啟動公眾諮詢,把其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古諮會報告資料出錯
早前有報導指出,唐樓業主早在2013 年已打算清拆重建,而現時只有一級歷史建築物,才會獲政府考慮與業主商討保留方案。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指出,史釗域道6號是全港唯一一幢有多層長露台,中西合璧設計的轉角唐樓;但古諮會報告並未提及以上資料。
袁智仁認為這是因為古諮會評核時,沒有比較唐樓與同類建築,因此低估其歷史建築價值。他又表示,唐樓曾見證省港大罷工,更與港大中文系始創人馮平山、香港當鋪大王李右泉等著名華人有關,應獲得更高的評級。
他們又發現古諮會文件資料出錯,文件指出該址易手予陳姓人士,但易手者應為招柏炎。文件又提及任大是該唐樓的業權人,但經查考日治時期的地契後,他們發現首任業主應為蕭容氏,並無任大此人。
保育人士張文龍表示:「他(古諮會)說第一代擁有人是任大,我們去歷史資料館看過,根本古諮會提過的名字,是完全找不到。」張文龍指出,由此可見古諮會查考工作粗疏。袁估計,古諮會只看了英國政府的戰後文件,遺漏了日治時期的地契,造成這次出錯。他表示,將會撰寫報告,要求古諮會就資料錯誤及其他歷史因素,重新為史釗域道評級。
建議依類型組合評級
城市研究者何尚衡表示,在香港有兩幢建築物與史釗域道6號的外型相似,分別為太子道西 190 號及彌敦道 190 號,三者皆有騎樓及多層長廊,但歷史評級不一。「深水埗 (太子道西 190 號) 那個二級,這個 (史釗域道6號) 三級,彌敦道沒有級數,為何會這樣?」他批評古諮會欠缺宏觀及統一的評級標準。
袁智仁又認為,古諮會為古蹟評級時,會考慮同區有多少歷史建築物,再評定該建築物的「組合價值」,但過程遺漏了一些同類型不同區的建築。
袁建議,古諮會應該依類型組合,再給予整體評級,「雖然他們的地點很不同,但興建的時間也是三十年代,能反映三十年代中西合壁的文化特色,所謂的「組合價值」是否也可以超越地域界限?」就擁有長廊式的歷史建築物而言,他認為太子道西190 號和史釗域道 6 號結構完整, 應要整體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