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永和號獲評一級歷史建築 古諮會今討論

永和號獲評一級歷史建築 古諮會今討論

(獨媒特約報導)中環戰前唐樓永和號已有過百年歷史,位於市建局嘉咸街重建項目範圍內。市建局原擬只保留永和號外牆,經民間團體多番爭取,最終決定成功全棟保留,並獲古蹟辦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今日(6月8日)將會開會討論。

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認為,雖然成功爭取保留永和號,但政府於文物保育仍有很大改善空間,一級歷史建築其實不獲法例保障。根據現時《古物及古蹟條例》,除法定古蹟外,評級建築均不受保護。

07
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

過百年歷史 僅存「背靠側」唐樓

永和號是位於中環威靈頓街120號的3層高唐樓,最初在1844年建成,多次轉手,經歷1878年大火後重建,曾有不同商店開設於其中,例如1870至1900年代是售賣金銀器的店鋪,至1930年代由關錦明與兩位合夥人接手成為「永和號海味雜貨店」。1960年代,永和號一度非常興盛,但1970年已漸入困境。最終在2008年10月,業主以2,666萬賣給市建局,永和號雜貨店亦於2009年1月24日正式結業,一直閒置至今。

在2007年,永和號被納入重建範圍。兩年後,古物古蹟辦事處完成全港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評估工作,但永和號不在其中。去年,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到政府檔案處翻查資料,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於12月遞交報告予古諮會和古蹟辦,促請評級。

永和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背靠側」唐樓。1894年爆發鼠疫後,「背靠側」設計在1903年公眾衛生及建築物條例已被禁止,永和號是唯一完整保留的第一代唐樓建築,對研究香港唐樓演變有極珍貴價值,同時亦反映香港城市發展、公共衛生改善等歷史。在二戰日軍佔領期間,永和號曾一度歇業,成為鹽糖供給站,見證了當時市民的苦況。

徐聖傑認為是次市建局讓步的主要原因是考慮到永和號的文化價值,同時能夠與附近環境配合,增加價值。

徐亦提到,學界或政府都需要有全面長遠保育計劃。徐強調,古蹟保育的理念是「點、線、面」,僅有點(該保育的建築)是不足夠的,還需要線(該建築的街道)及面(該建築的整個區域)配合。例如永和號附近的閣麟街樓房遺址,是香港少有的「背靠背」建築,與永和號屬同一時期的建築物。但是古蹟辦專家小組評估情況後,只引用60年代的租務文件,認為閣麟街遺蹟屬1930年代建築,不予評級。

13

許智峯促改革機制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許智峯認為,永和號獲保留是遲來的歷史確認,建築物見證歷史,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非常具意義。他批評古諮會和古蹟辦失職,理應主動關注及提倡保護古物,而非每次都被動地等民間團體施壓才作出回應。他又批評政策透明度不足,如中環郵政總局,直到即將清拆,市民才得知消息。

許智峯又指出保育古蹟機制需要改革,牽涉重要文物的發展時,應先考慮其保育價值,細思其對市民的意義,不應純粹留意外觀。

但許坦言,對將來保育議題感到希望渺茫,他指在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的政綱上,未有看到任何有關改革古蹟保育的內容,而且從歷屆特首都可看到「重發展,輕保育」做法。同時他認為不少發展已進行中,新政府亦逼於無奈需要接手,無法中斷。

記者:羅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