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改革塵封42年的《古物及古蹟條例》,林鄭大聲說「No」

改革塵封42年的《古物及古蹟條例》,林鄭大聲說「No」

《古物及古蹟條例》訂立於1976年,至今沒有訂改,回應社會的轉變。但特首林鄭月娥在最新的施政報告,卻無動於衷,只是講述「執行《古物及古蹟條例》、實施歷史建築評級機制」,對積存40多年的問題習以為常,繼續讓香港的歷史和古蹟被消滅。當中的法定評級、保育區的理念,早在2015年的諮詢已有提及,至今都束之高閣。

不少私人歷史建築面對清拆重建,包括︰深水埗嘉頓中心、中環寧佑堂、史釗域道6號或邵氏片場等等。面對地產商,法定的評級非常重要,但現時歷史的評級只是參考之用,就算最高的一級評級亦無法保育建築。擁有歷史評級的建築物,反映建築對香港有一定價值,值得全民參與保育,而不應只淪為地皮,重建成豪宅或商場。

香港有不少社區,保留的本地特色,吸引外國電影人和遊客。保育不單只是一楝建築,亦需要區域式的保留周邊的文化景觀,如︰深水埗或中環。保育區的理念是限制範圍內建築物的外形,甚至用途,保持街道或社區的氛圍。林鄭卻沒有提及這政策的改變,只是以「保育中環」輕輕帶過,無視中環對面地產的破壞,包括︰郵政總局被重建、市建局消滅嘉咸街的社區及文武廟旁的高樓發展。

誠如林鄭所言︰「香港的文物彌足珍貴」,我們必須政策上改變,才可真正保育歷史。

歷史建築

252. 香港的文物彌足珍貴,見證這個城市的發展足跡。政府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推動文物保育工作,包括執行《古物及古蹟條例》、實施歷史建築評級機制、提供「保育歷史建築基金」的資助、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以及推廣和公眾教育活動等。「活化計劃」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個項目,包括在上月開幕活化為「We嘩藍屋」的灣仔藍屋建築群。「保育中環」大型計劃下的各個項目亦相繼落成。此外,今年7月舉行的「文物時尚•荷李活道」街頭嘉年華會獲得市民的熱烈參與和認同,我們日後會繼續舉辦同類型的公眾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