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攘多年,現稱「大館」的中區警署建築群終於與市民見面。看見朋友上載到社交媒體放閃的相,好奇心驅使,上綱登記,我近日去了一趟。走走看看,我為香港高興。繼藍屋活化外,再有另一個值得香港人驕傲的保育項目。
參觀大館,感受到保育團隊對歷史建築的愛惜與尊重,細節如保留幾十年前畫在牆上的提示,讓後人可以一窺從前的書寫方式,可見保育方面的心思。另一個驚喜來自內容,即展品,由大路的中區警署歷史,到令人意想不到的1930年代行咇的路綫,及更更另人驚喜的域多利監獄文學作品,可見負責內容的團隊亦下了不少苦功。重構歷史,少了血腥,不過大館亦沒有回避今天某些人認為不光彩的六七暴動。
大館的新功能是推動文化藝術。將歷史建築改建為文化藝術場所,以文化藝術之名,漂白某些不光彩的歷史,又可以走高檔路綫,已經成為是潮流。大館開幕的展覽卻以社區為主軸,由「大館一百面」到找來屋企在中環開藥材舖的現代藝術家蘇詠寶由藥材聯想而起的作品展,而蘇氏展覽的場刊內還有董啟章為展覽而創作的文章。
在大館走着走着,嚇然發現見到只有觀眾與職員,沒有見保安員,當然沒有保安員衝出來叫人「唔可以轉左」「唔可以轉右」「唔可以做呢樣」「唔可以做個樣」。我還見到可以成個人「瞓上去」的長櫈。大館帶來了久違了,自由自在去探索一個空間的感覺。
愛惜歷史建築,尊重過去,連繫社區,培育及推動本地文化藝術,都是公民社會在過去十多年,由反對市建局推土機式重建,再到天星皇后碼頭保育,而積極推動的事情。今天我們在大館見到這些人文價值的實踐。
大館做得好,馬會當然要讚,更加要讚的是我們的公民社會。大館證明了公民社會的討論及監督的不可缺少。
藍屋代表着庶民的生活文化,大館則是是官方的歷史及精緻的文化藝術,兩個建築羣的出現都是在香港獨特的時空下才產生的東西,兩個保育項目都證明香港是有能力去成就令大家驕傲的保育作品。為藍屋、大館,為公民社會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