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Alex Leung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說不讓一兩個有強烈傾向的成員凌駕民意,不過個別成員及他們的相關機構,卻沒有放軟手腳,反而很有組織地不斷高調推銷填海與使用郊野公園土地,前幾天四個「智庫」更罕有地聯手搞了相關研討會。
意外地發現智庫採納了我一貫的看法,指出在郊野公園興建公屋會成為「孤島」和潛在可能成為「悲情城市」,又指出老人院不宜建在郊野公園之內(註1),連智庫都有此看法,政府理應停止相關「研究」,如果還要繼續下去,那就明顯是為了無須擔憂就業和交通的階級興建低密度豪宅。
不過智庫並沒有放下入侵郊野公園的企圖,只是改變策略,建議把農田的「功能」搬入郊野公園,騰出的農地改為建屋用途。智庫確是智庫,連「功能」轉移都想得出,令擁有荒廢農地的地產商可以建屋發達,但是郊野公園卻要縮少自然空間,減少向平民百姓提供的康樂功能,基層市民僅有的免費娛樂受到壓榨,借用會計的術語,擁有農地的發展商的收入,以市民的損失抵銷,世界的總體損失給外化了(externalized),對地產商來說十分化算,過去幾十年香港以至全球環境惡化基本上就是源自這個「外化」externality概念,到了今天,不少人已經醒覺了,不可以讓它再肆虐,遺禍香港。
至於在郊野公園搞農耕是另一個話題,此處不談。
曾受地產商或其代理人等迷惑的市民,是醒來的時候了,開發郊野公園不是為了幫你住上公屋,只是為了地產商可以在囤積的農地上興建超貴樓房。
註1 《地產資訊網》2017年8月31日 「四智庫『打破框框』 思尋覓地之路 復耕在郊野公園 農地可建屋發展」 「持續智庫指出,郊野公園遠離已發展地區、交通甚不便、沒有所需的生活設施,若在這些地方興建公營房屋,當局必須投放大量資源,提供交通配套和多元化的社區設施,包括街市、學校、醫院、警署、社區中心等等,否則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興建公營房屋和長者院舍,最終只成為另一個「孤島」,區內居民長途跋涉跨區工作,或使用他區的社區設施,負擔高昂的交通費,當年天水圍「悲情城市」沒人希望再出現。」http://bit.ly/2erXuQ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