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Tam Daniel
很久以前就想寫這個東西。生活混亂,東湊西拼,如今也不是好好的去寫。只是簡單記下幾句。
昨天(12月17日)是文思慧老師過身一年的日子,筆者再次鄭重向大家推薦這部文老師付出很多心血的反核著作︰《福島誓言︰人民說永不重複》。
《福》是反核之眾編輯部於2013年3月福島核災兩週年之際出版的小書。全書由七篇長文組成,加上前言後記,前後只有短短200頁。書中收錄了福島居民岩倉美穗女士的核災紀事、廣島巿立大學歷史學者田中利幸教授的「核能民眾法庭」紀事(這篇對研究社會運動的朋友也頗具啟發)、蒲錦昌牧師的「核問題跨宗教會議」的記述,還有美加學者Rosalie Bertell 修女的〈切爾諾貝爾核災十年後法庭證詞〉。除此,當然也有反核之眾與文老師的部分。例如〈反核與養生〉一文,記述了福島兒童來港暫避計劃的養生營中,反核之眾預備「健康」食物的挑戰與思考。篇篇都彌足珍貴。
核電是一個能源問題嗎?核災只是如同地震一般的,他國的「偶然」災難?《福島誓言》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答案。由二戰的歷史談起,我們會發現核工業中無數的謊言——1957年9月29日蘇聯的馬雅再處理廠6級核災,竟然到1976年才公諸於世(美國中央情報局也是隱瞞的黑手之一),同年英國亦有溫斯基大火,大量輻射污染英國西岸及愛爾蘭海,附近社區的兒童白血病有顯著增加,但研究不被承認,起火的再處理廠竟可運作至2012年。凡此種種,乃至美國在促成日本在其地震海嘯頻仍的國土上大量興建核電廠的歷史角色、或如今流行的「核能減碳」的反智迷思,都在在說明,核電是世界性的陰謀,「能源選項」只是陰謀外的糖衣。福島核災為甚麼出現?不是因為地震,而是因為設立了必終發生問題的核電廠。亦因此,在種種謊言裡,我們要找到人民科學家的聲音。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世界裡,我們如果要挑戰定見、挑戰科學威權、挑戰這種威權背後的政治黑暗力量,我們便要親自去認識與學習,重新反省我們對待知識的態度,才能擺脫惶惑與恐懼。
但《福島誓言》不止於歷史勾沉。〈福島兒童來港暫避休養計劃︰參加者的心聲〉裡面,有母親的眼淚、她們沉痛的克制。〈反核與養生〉則反過來問,健康的食物與生活可以到哪裡找?如何拒絕基改食物與激素?麥當勞販賣的方便與虛妄,如何成為了我們通往自由的屏障?飄浮在大都會裡的世俗生命,究竟是甚麼,民主與自主又是甚麼?一個讀者必須面對的具體問題是︰如果我們認同《福》的觀點,如果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生命與人生規劃,踐行我們認同的政治理念,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浪費的生活方式嗎?
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每讀《福島誓言》一次,都要再向自己發問一次。
我們能夠為反核這件事做些甚麼?怎樣才不致令切爾諾貝爾百萬亡魂、原爆與核試的無數受害者白白死去?筆者的嘗試是︰這一年來,斷斷續續參與「反核之眾」的工作,重讀與重新理解那些被淹埋的故事,慢慢學習真相,慢慢吸收人類現代世界,那種無邊無際的痛楚。
回望香港,三十年前有一百萬港人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廠,而今天,我們似乎各自躲藏在心裡的陰影中。文思慧老師的離去,固然是責任的拷問︰我們能夠為反核這件事做些甚麼?但即使文老師今天仍健在,這件事還是要擔當的。每一度流進我們家中的電力,代價就是海洋的死亡、勞工的健康、科學的政治真相,代價就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
容許我抄錄書中序言的尾段︰
「今天反對核能、要求即時廢核,怎能被視為『不切實際』?擁核與反核,到底是誰不切實際?一位福島的媽媽和我們說︰『我們若早知道切爾諾貝爾的事而行動起來,就不會有福島之災,現在知道了事情真相,福島必須永不重複。』本書的編輯就是始於一個『讓大家實際地聆聽福島受災者的聲音』的願望,再附上我們在香港反核運動中的一些反省、閱讀後的分享。這是我們自反核先行者的超凡努力中得到啟發和感動的紀錄。希望最實際的反核呼喚能夠薪火相傳,並且廣傳,以破解宿命的『核不能反』的迷思,讓明日開始,核能就成為全球人類永遠不敢忘記的一段『過去的黑暗』。讓核能時代的無數亡魂永遠安息。」
福島從未過去,廢爐遙遙無期,單是確診甲狀腺癌的兒童比率已比過去增加數百倍。未來數十年問題必將不斷顯現。至於核武,如杭姆斯基所言,人類早就在鬼門關前徘徊了好幾次,今天世界還存在,只是僥倖。
謹以這幾段混亂的筆記,紀念我尊敬但不熟悉的文老師︰沒有人是專家,我們不需要精英壟斷話語,也不需要專家代勞。讓我們每個人(每個人)都成為知識主體,重尋生命的真相,反對核電核武,在謊言中找到救贖人類未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