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農業發展組:一群逆資本主義潮流而行的活力青年

中大農業發展組:一群逆資本主義潮流而行的活力青年

訪問相片由Zita Chan及中大農業發展組提供

前言

中大農業發展組成立於2012年。是中大學生會的其中一個組織。說起它,相信很多人會想起一群「鬼靈精」,人家畢業時用花束拍照,他們卻以本地種植的蔬菜造成菜束賣給畢業生拍照,並且提倡「影完相食咗佢」。究竟這群青年是否純粹一個玩玩種植,想賣農產品賺外快的學生組織?他們對社會有什麼抱負?怎樣以組織的崗位推動社會改變?為了解答這一連串問題,筆者與組織成員阿峰作了一次訪談。

中大農發5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股清流

一個小小的學生組織的創立,卻是為了宏大的社會願景。農發組宗旨為「支援及發展本土農業,探討本港的食品安全、土地規劃及廢物處理等與農業有關的社會問題,為香港永續發展提供新方向」。據現任莊員阿峰告知,創立這個組織的師兄師姐,希望透過組織支持本地農業,增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目前的農發組已是第六屆,但以上目標仍是代代相傳。因為支持本地農業,他們也一直關注土地運用以及農業政策。

訪問當天正是山城農墟舉行的日子,阿峰告知,農墟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被商人切斷多時的連結。由於今天大部分消費者對生產過程,和生產者的付出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希望通過農墟,讓生產者─即農夫─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同時讓消費者與農夫多多交流,認識彼此。此外,阿峰直言,香港人的生活所需極度倚賴周邊地方的供給,萬一時局動盪,香港沒有自給能力實在不堪設想。可惜很多人表達了憂慮又將問題擱置一旁。

中大農發7

崎嶇路途上的一個個里程碑

上述宏大理想靠一群學生如何達成?從何入手?說到從開始走到現在,令他們感動/鼓舞的地方,阿峰興奮地告訴筆者:他們舉辦的農墟讓菜農/果農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得到校內師生支持。不少人透過與菜農/果農對話獲得耕種知識。每年售賣的畢業菜束尤其受歡迎,很多時都訂單爆滿。本地農業議題也漸漸得到主流社會關注。阿峰尤其津津樂道的,是他們在校內的兩塊供同學和教職員親身體驗耕種的農田,包括在大學體育館附近的U-gym田,以及在聯合書院的UC田。

回看當初,得到這些成果實非坦途。一群原本連耕種都不會的學生怎樣一步步走過來呢?一點農耕知識都沒有,他們就由參加短期農耕課程開始。要讓同學有機會體驗耕種,但土地又從何而來呢?他們得到中大員工總會和聯合書院的幫助,在校內覓得兩塊農田,供同學耕種。定時定後清除雜草與石頭,再把土壤養到肥沃…,一切都得同學親力親為。耕種的日常也非舒坦。灌溉、施肥、隨從、收割等,也總有得忙。有些同學可能三分鐘熱度,後來就棄耕了。面對繁重的工作與一連串問題,他們都是邊做邊學。現在組織也以建立完善制度,與共耕同學定期聯繫,防止棄耕的發生。

中大農發10

對本地農業的願景

談到願景,阿峰希望香港的專上教育能開設農業科系。他認為環顧周邊的國家與地區,香港是極少數沒有在專上教育設立農業科系的地方。而自行出產食物關乎一個地方的可持續發展,怎能忽視?不論政策制定者,還是希望在經濟上支持農業而最終獲得經濟回報的人,缺少農業知識又怎能達到想要的效益?現時發展組除了上述的農墟、農耕體驗以外,也會舉辦放映會、講座等,邀請菜農講解香港獨有的作物品種。他們也期望日後能與更多校外組織合作,推動社會關注本地農業。阿峰相信只要社會大眾足夠重視本地農業,將來在大專院校開設農業科系,傳承農業智識也並非妙想天開。

中大農發11

結語

筆者曾在十年前到大陸旅行。沿途所見,本來是魚米之鄉的江南,很多農田已經變身一個個宏偉的地產項目。當時筆者已有一種憂慮:當土地都用作發大財的地產項目,那有地方生產食物?很多人會想,有錢何愁買不到食物?若人人這麼想,到大家都不夠食物時,又會有誰願意以食物換你那些不可吃的錢?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香港,得到食物實在太方便,價錢也不貴。於是,生產者的艱難不被看見,農地、食物都不被珍惜。大家都認為土地的利益要最大化,要用來發展不斷生財的地產項目。最切身的糧食危機反而不被看見。中大農業發展組以學生的身份,連結農戶與消費者,右耳對耕作的身體力行推動社會的改變。或許在高度城市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他們只燃起了不受注意的星星之火。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作為普通的消費者,又是否願意以自己的消費力量,投另類生活選擇一票?

大家若想進一步了解中大農業發展組,可探訪他們的專頁
註:筆者設立了專頁以分享訪問社會創新項目的花絮。有興趣歡迎探訪,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