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三堆一爐闖關 減廢爭議未疏解

三堆一爐闖關  減廢爭議未疏解

雨傘運動發生後,有議員宣告在立法會內全面展開不合作運動,而「三堆一爐」撥款申請於10月下旬起在財委會拉布,至今仍未付諸表決。

在當前政治形勢下,政府的認受性被嚴重質疑,當局推動任何稍為具爭議性的政策,必定是舉步維艱。然而,在「三堆一爐」事件上,政府無法說服公眾相信當局有決心推動源頭減廢,亦難辭其咎。

平心而論,今天的困局,部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在2005年,首屆特區政府的環境局局長廖秀冬發表《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當中明確指出香港廢物量迅速增長,堆填區可能比預期早爆滿。她提出至2014年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每年減少1%的目標,並建議實施一系列減廢政策,例如涵蓋電子產品、膠袋、輪胎、飲品容器、電池等物料的生產者責任制、垃圾按量收費、堆填區禁令等。可惜,到前特首曾蔭權在2012年離任時,政府只落實了膠袋稅,那個減廢目標更不用提。

因此,到現屆政府接手時,廢物危機進一步逼近,過往積累的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然而,這並不等如當局無任何責任。事實上,梁振英在競選期間曾經承諾,會在當選後發動社會運動推動源頭減廢,不需用上焚化爐這個「最後設施」,大大提升公眾的期望。雖然環境局在去年5月公布減廢藍圖,定下進取的減廢目標,但在一星期後即向立法會提出擴建堆填區,令社會譁然。

先別說未見到減廢成效,社會連減廢藍圖的內容都未完全消化,政府便說要擴建堆填區,予人的觀感是政府想重蹈覆轍,繼續依賴廢物末端處理設施,減廢藍圖只是幌子。此外,藍圖本身亦有漏洞,例如對怎樣打通本地的回收渠道着墨不多,當時又接連爆出政府承辦商丟掉市民分類好的廢塑膠、郵政署將可回收再造的木卡板送往堆填區等醜聞,令公眾信心盡失。

環保團體一方面明白擴建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有助紓緩當下的危機,一方面了解市民擔憂政府的減廢承諾,會在「三堆一爐」過關後便變成空頭支票。因此,我們在今年3月要求政府落實6項「減廢辣招」,包括在2016年全面推行都市固體廢物徵費,將塑膠容器、包裝物料等納入生產者責任制,檢討建築廢物收費,制定堆填區禁令,及分階段向立法會申請擴建堆填區。

可能當局認為難以達到環團的所有要求,故無公開回應。然而,我們認為正是由於「三堆一爐」爭議極大,所以政府必須多走幾步爭取市民信任。在外國,很多反對堆填區和焚化爐的運動,往往轉化成為源頭減廢的契機,政府和公民社會進入良性互動,共同尋找和推動解決問題的方案。

也許香港的「三堆一爐」最終會在政府「數夠票」之下通過,但有關減廢的爭議並未得到疏解,政府是否有足夠決心實現減廢目標,在市民心中仍留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