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 F11 Photographic Museum
* * *
F11 攝影博物館為瑞士攝影師 Werner Bischof 的遺作舉行展覽*。儘管英年早逝,但他於 1952 年跋涉港澳,留下的作品彌足珍貴,皆可傳世。丁公為展覽特設座談,名為「化危機為生機:五零年代的香港」。
(註:goo.gl/1tMsXn)
* * *
丁公點出香港的本土意識,發端自五十年代出生人口開始超越大陸移民。在此之前,流落香港的各地難民,本自視為過客,期望回鄉。但到五六十年代,他們終於死心,落地生根;土生土長的下一代更視香港為家。
「49 年成立嘅係共產政權,關鍵到不得了,影響到今日。老老實實,如果唔係共產政權,而係國民黨政權,成個(香港)故事就會變哂。」
「點解流落香港嘅人唔敢返去?因為有一個好陌生,各方面都同你背道而馳嘅政權。跟住又聽到好多故事,某某人跪玻璃等等,點敢返去呢?幾苦都唔走。」
「1956 年左右,港府曾放寬關卡,以為大陸的人唔會再南下,點知一放寬又湧來好多人。反右等政治運動未嚟之前,廣州同香港分別不大,大陸仲有一段時期欣欣向榮,紅線女、馬師曾等少數人仲會返去。後來一邊亂,另一邊發展,香港拋離左廣州。」
石硤尾大火則是政府興建公營房屋之始。過去一直有此建議,但立法局的華人代表反對最力,擔心財政不敷。但到石硤尾大火五萬人受災,政府終於決意。這場大火牽連極廣,卻無人羅難。一直有傳是政府放火,遏止尞屋區擴張,代以公屋取締。
* * *
講座尾聲是欣賞昔日照片,一起猜照片出自何處。丁公和一眾老街坊,屢屢憑相中細微線索,認出照片所在地。最令人唏噓的,是慶祝英女皇登基的舊照--女皇仍然健在,但相中景物早片瓦無存。
筆者請教丁公,歷史建築屢屢難逃劫數,即使僥倖保存,亦往往變成高檔場所。為什麼香港無法像巴黎般保育?
丁公解釋,巴黎早於 18 世紀已高度發展,建築的材料好,不似當年香港仍屬匍匐,房屋多粗製濫做,難與巴黎比較。而且香港人口太多,房屋值錢,發展的誘因太大,是必須接受的代價。
他遺憾舊郵政總局被拆,「大家公認,香港最靚係嗰座嘢,真係可惜到不得了」,但當年反對的聲音甚微,「我地只能盡量保存依家僅有嘅野。」
至於最近上報的紅樓,背景是李紀堂建立青山農場接濟革命黨,但孫中山從未來過;而且紅樓的建築年份難以證明。丁公認為紅樓的真正意義,是每年雙十、國父生辰死忌,奉民國正朔的人依然過去慶祝,數十年不輟,集體回憶賦予紅樓更重要意義。
***
丁公語重心長地說,自己曾將省港大罷工與六七暴動比較,前者是全民參與的運動,令全港癱瘓;後者則未能令香港停擺,參與者不及人口三成。他說只要想通答案,便能解決好多問題。
最後,有份捐贈展品的 Allen 先生致辭,感嘆舊時香港真係好靚,「冇另外一個字可以形容,Hong Kong is beautiful」。丁公提醒他,「係 was beautiful 呀」。
***
圖三:筆者最佩服的 Werner Bischof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