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六:剖析農業園 (下篇:建議)

《在地說農》之六:剖析農業園 (下篇:建議)

前文已述,農業園對本土農業作用有限。但事情發展至今,也不妨從積極角度出發,看看這樣一個沒先例可援的農業項目,怎樣可發揮較大的積極意義。

〉創造優勢:

農業園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集結小農,發揮集中生產之效益。過往新界菜的菜站銷售模式,已不能滿足新一代農夫需要。而新農場開拓市場的困難,往往在於規模太小,難獨立承擔物流、冷藏、加工等多個工序。日後,當數十個農場同時在蕉徑出現,生產、宣傳及銷售的成本,都可以共同處理及承擔,提升效率並減低成本。因此,政府在規劃農業園時,應設法加強其協同效應,例如為上落貨點的運輸、農耗材購買及貯藏、冷藏設備等提供恰當的基建設施(不是指雙線道路唷……)。也可考慮農業園內設置多部犁田機、農機車、打草機等農械,供農戶租用。

除卻硬件,政府也可在組織上提供協助,讓日後園內農戶能順利組成業界組織,團結內外,甚至將農業園的農產成為本地品牌。

〉克服難題:

現時農業園面對的問題不少。如果政府不肯認真面對,惡果恐怕將逐一浮現:

1)因地制宜

蕉徑是新界僅存不多的完整優質農地,政府應好好保護它作為種植基地。農業園可兼具多項功能,但規劃也需分優次,聖誕樹式的將旅遊、康樂、餐飲元素統統盲目加入去的話,只會將農業園變成四不像,浪費金錢與土地興建不必要設施,好事亦成壞事。

至於一些利用棕地、堆填區已可推行的農業項目(如水耕),更加不應將它放入蕉徑之內。

2)生產主導

現今本地農場的運作模式頗多樣化。但為善用蕉徑優厚的水土資源,這裡的農業發展應該以生產性為主導,教育及休閒農場較為次要。(生產性農場對基建、排污以至交通配套的需求,遠較商業式休閑農場為低)

3)放棄硬件主導迷思

政府死抱不放,一定要興建雙線道路工程貫穿農業園,但卻說不出農場為甚麼需要它,只重覆、籠統地說「行業」、「整體」、「發展」需要,完全欠缺說服力。如果第二期還要再興建新路,激發的民憤肯定更大。

其實,對於常規或生產性農場,採用農機車作近區運輸已經足夠,靈活性亦更大;政府反而該認真想想,如何支援農夫考取農機車牌照,以及引進合適的農機車型號(以至其他適合小農場使用的器械)。貼地的協助農業生產機械化,會比概念股式的「高科技農業」實際得多。

4)善待現有農戶、居民

前期諮詢工作實在太差,結果將當地農夫及寮屋居民推到對立面,現在要修補亦倍添困難。對於蕉徑當地的農民,政府該採取優先處理模式,先安置後搬遷。至於「耕住合一」安排,要提供予所有農業園用戶的話,恐怕會相當困難,也容易引致後遺症。但對於本身就在蕉徑居住的農夫來說,如果不是農業園項目他們也不會失去居所,他們要求原區居住,合理性較高,值得優先考慮。

5)多納民意、減少官僚

接觸過現時負責農業園項目的顧問公司,都會感受到這伙人有多「外行」。如果政府只依賴顧問公司為他們工作,後果真的不堪設想。認真吸納民意及農業組織的建議,不事事閉門造車,才是正途。(政府將顧問報告大量非機密資料塗去,就是最佳反面例子)

6)共同管理

現時政府有關農業政策的諮詢組織,代表性頗為不足,不少業界聲音被受忽視。農業園其中一個最大弊病,就是政府介入太多太深;引入民間、業界專才共同參與及管理農業園,才有望真正造福本地農業、本地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