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三:夏旱

《在地說農》之三:夏旱

5月初寫了一篇文章談「春旱」。想不到,5月底會再寫一篇講「夏旱」。

在香港,春旱(4月至5月初)不算罕見,平均三、四年便會出現一次。但像今年這般嚴峻、伸延至5月底的旱情(可能還延至6月上旬),大概也要十數年才會遇上一次(我從事農業接近20年,也是頭一次碰到) 。有不少人士及傳媒,便以1963年的大旱情來與今次相比較。

現在許多河溪,甚至水井、水塘,都乾至見底,對農夫影響自不待言。水位太低,許多灌溉系統已不能運作,農夫唯有以人手取水、淋水,比平日要花多許多時間。偏生這一個多星期又天天烈陽普照,水份蒸發甚速,農作物少澆點水也不成。本來今年3、4月由於天氣晴朗,青瓜、豆角、莧菜等春播作物,上市較往年來得早。但到現在,情況恐怕要逆轉了。

旱情對甚麼農作物影響最大? 耗水量大的葉菜,會是首當其衝;瓜豆的影響亦不少,許多瓜在缺水時,會出現異常的苦味;雜糧如薑、番薯等,耐旱能力則較高。也有少數農作物屬例外,例如一些果樹,艷陽高照下,今年許多荔枝、龍眼、杧果樹的結果情況,反而頗為理想。

諷刺的是,遇上這罕見的大旱情,不少香港人仍當是一宗休閑消遺的花邊新聞,沒意識到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香港市民用的東江水,由於一直有公帑補貼,水費被壓至相當低水平,這導致香港浪費食水的情況非常嚴重。有些香港人以為,水也不過是商品,購買東江水便可解決問題。他們並未明白水資源的重要性,不能單以資本市場來計算,有錢也不是「大晒」。香港會有旱情,其他使用東江水的地區一樣會有;我們憑甚麼要求其他地方的人自己不用水,然後將水留給我們﹖角色對調的話,你會願意嗎﹖

農民是香港少數對水資源仍具敏感觸覺的一群,因為絕大多數農夫不會用自來水灌溉農作物(市區農圃例外)。期望大眾也不要當它是一宗花生新聞,多點思考它背後的深遠意義。

最後一提的,是不少人提及這次旱情會否與氣候變化有關。這點我倒不敢說,因為影響雨水分佈、時機的因素組合,往往帶着隨機性。1963年也有大旱情,那時香港應該未有人提出氣候變化吧!氣候問題的確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但不宜輕率與單一事例扯上關係。這些還是交給氣象專家來研究、評論較好。

(寫完春旱,又寫夏旱……希望不用寫秋旱吧……)

相片:水井都沒水,這次真的山窮水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