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保育水口灣生態 留意摸蜆的影響

水口灣是位於大嶼山南面的一個受遮蔽的海灣,同時亦承接着兩條淡水河流的下游,海水和河流帶來的沉積物在這裡沉澱,因而形成一個咸淡水交界的沙坪(sand flat)。該處的坡度平緩,退潮後面積大約可達0.2平方公里。。水口灣的潮水含氧量高,中粒沙質亦易於使潮水滲進沙層,加上有機碎屑的累積為不同生物提供食物,因此水口沙坪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馬蹄蟹重要的繁殖地[1]。這片宏闊壯麗的沙坪對遊人來說是個放鬆消遣的好去處,對生態愛好者更是一片難得一見的大型生境。

sh2

因海浪的作用,退潮後沙坪上會出現波紋狀的凹凸地帶。而這些凹位會形成一個個相互連接的小水潌,仔細瞧瞧可能會發現一些若隱若現的鰕虎魚,牠們的保護色有助減低被捕食者察覺的機會。

除了保護色外,蝦虎魚的近親—彈塗魚演化成能夠鼓起鰓室儲存水分和透過濕潤的皮膚吸收氧氣,並利用發達的胸鰭肌柄在地上爬行和保持平衡,使其能離開水活動,在潮退後能在陸上活動和覓食。

sh4
青彈

水口灣內能找到廣東彈塗魚(上圖)和青彈塗魚(下圖)。到水口遊玩時可嘗試觀察這些趣緻的魚類。

sh6sh7

身體渾圓的股窗蟹(上圖)和眼柄長長的大眼蟹(下圖)同屬沙蟹總科,在水口沙坪上也很常見。沙蟹總科的一些品種如股窗蟹會從將沙團送入口中,篩下有機碎屑,再吐出剩下沙球。如果在沙坪上看見一粒粒沙球,附近可能會找到沙蟹的洞穴。

有幸的話還可以找到水口灣的明星物種—馬蹄蟹,牠們的移動速度緩慢,加上保護色和身體半埋在沙裏,令人難以察覺。由於填海導致棲息地的消失、污染和因其食用價值等因素而受過度捕捉,馬蹄蟹的數目急轉直下,而在香港,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資料,現在只有在大后海灣及大嶼山的一些海灘和泥灘上能找到幼馬蹄蟹的踪跡[2]。因此水口灣作為馬蹄蟹的繁殖地更應受到保護。

sh8
圖為中國鱟

關於水口灣的保育政策,漁農自然護理署曾考慮將水口灣指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但因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而將擬案擱置。筆者曾電郵至漁護署詢問原因,職員表示水口村村民表示擔心不能再去摸蜆捕魚及考慮到SSSI對他們在村內的發展權利的影響,因此作出反對。其實不止村民,來水口灣的遊人主要也是來摸蜆的,但這類活動對水口灣的生態亦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每逢夏季七八月份,遊人蜂擁而至,周末可有近千人慕名而來摸蜆[3],在這人頭湧湧的泥灘上,那些小生靈該如何自處?在遊客增加的情況下,摸蜆活動會否失去生態可持續性呢?

sh9sh10
圖為一間由水口村民經營的士多內張貼的告示

一些村民同時也會呼籲遊人不要帶走馬蹄蟹和還未成熟的蜆等等,這種宣傳又是否足夠呢?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蜆類對保持水質清澈有很大貢獻,例如沙白就是一種濾食性的蜆,牠們會透過虹管(siphon)吸水然後過濾並進食水中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並有助維持水質在較低的濁度(turbidity)。大體來說,一隻成年蜆每日可以過濾接近大約200公升的水[4]。若然蜆群因人為挖掘而大幅減少,這會助長藻類的繁殖而令水質變得混濁。蜆類亦是多種動物如蟹類,鳥類,魚類等的食物來源。因此,若然蜆類過度挖掘,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掘蜆的過程也會影響生態環境。有外國研究曾指出在這些允許大規模娛樂性摸蜆的泥灘上,蜆、多毛綱動物例如沙蠺和整體上物種的豐富度均較同類型的生境保護區少[5]。亦有研究發現,除了蜆外,一些底棲生物如圓蟲和水蚤的分佈會受到長期的摸蜆活動改變,由於捕獵者對於這些底棲生物的空間分佈可能會有相應的捕食模式,因此這些底棲生物的分佈改變可能對捕獵者的覓食效率有重大的影響[6]。若然捕獵者因此從底棲生物獲得較少食物來源,這樣或許會令捕獵者依賴更多其他的食物來源,導致其他物種數量的變化,使生態平衡受到影響。

有見及此,筆者建議漁護署可對水口灣進行更深入的生態調查,以評估摸蜆活動的可持續性及對水口灣的生態系統的影響及繼續說服村民接受將水口灣指定為SSSI的保育擬案,使水口灣從土地規劃上受到保護,防止周邊地區的發展會影響水口灣環境。除此以外,政府應構思相關對策管理香港的摸蜆熱點如水口灣、東涌灣、貝澳泳灘、烏溪沙海星灣等的摸蜆活動及宣傳和教育遊客有關摸蜆的操守例如限制帶走的蜆的數量和體積以確保蜆群能可持續地繁衍,及在挖掘後應盡量將洞填回原狀籍以減少人為活動對生境的改變並切忌遺留垃圾。除此以外,若遇到一些打算帶走體型較小的蜆的遊客,可嘗試上前勸告他們只帶走大的蜆並留下細蜆,籍此幫助提高遊客保育意識。

水口灣是值得我們珍惜並保留給下一代的地方,為了避免對生態造成過量的人為破壞,更完善的調查和規劃是必不可少。同時,大規模的摸蜆活動雖然可能破壞生態,但這亦為當地帶來商機以及從娛樂的途徑鼓勵遊人接觸大自然。因此研究如何維持沙灘上的生態系統和摸蜆活動的可持續性,及向大眾教育及宣傳有關摸蜆的操守,都有助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這對於香港其他的摸蜆熱點亦同樣重要。

文:李鍾海(香港大學學生會理學會環境生命科學學會2013-2014年度Evocator、學術秘書、署理時事秘書)

References:
[1] Chiu. H and Morton. B. (2004). The Behaviour of Juvenile Horseshoe Crabs, Tachypleus Tridentatus (Xiphosura), on a Nursery Beach at Shui Hau Wan, Hong Kong. Hydrobiologia. Volume 523, pp. 29-35

[2]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2013). Horseshoe crabs in Hong Kong. Retrieved from here

[3] 摸蜆熱 生態大災難 假日千人湧海灘. (2013, 30 August). 晴報. 港聞. Retrieved from here

[4] Hadley, N. and Whetstone, J. (2007). Hard Clam Hatchery and Nursery Production. SRAC Publication No. 4301. Retrieved from here

[5] Byers, J.; Dethier, M.; Griffiths, J.; Lenihan, H.; Meyer, J.; Newsom, A. and Oyarzun, F. (2006). Invertebrate community responses to recreational clam digging. Marine Biology. Volume 149, Issue 6. 1489-1497

[6] Boldina, I. and Beninger, Peter. (2013). Effect of long-term mechanical perturbation on intertidal soft-bottom meiofaunal community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Sea Research. Volume 85, pp.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