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語錄體的壞處,是欠缺系統化的分析和整理,尤其當受眾並不認同文中的內容,更可能引來攻擊,然而,它的好處卻是可以把零碎的意念不加修飾馬上呈現。
在權衡輕重的情況下,我決定在撰寫本文時選用語錄體。
又,本文內容,將盡可能減少劇透,但如果你仍未看有關電影,我還是建議你遲一點再來吧!
正文:
1.
這是一套好勁也很好看的電影,但它絕對不是我心目中的好電影。至少它不是我想像中的inspiring,也無法在情感上打動我。
惟毫無疑問的是,這是一套每一個影迷也要至少看一次的電影。
正如evil_dead_ash 君所言,Nolan絕對為一眾大片導演帶來一次上佳的示範作,尤其在平衡視覺效果及劇情推展的層面而言。
儘管他在敍事手法上未有為觀眾及業界帶來如Memento (2000) 的衝擊,但他銳意在工整的劇本上注入新意(夢中夢中夢中夢的設計)及個人偏好(潛意識、記憶及家庭關係等母題)的努力依然值得表彰。
2.
擅於運用各種符碼及專用名詞絕對是Nolan的成功之道。例如影片中的冰山一節明顯是挪用心理學家及文學界中享負盛名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詳見epaper佛洛伊德的理論攻略、 Satir 冰山理論模式及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這種手法,不僅可於創作時協助作者「路徑遵循」,更可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和深度。
而Nolan手法最高明之處,在於不著痕跡地利用有關理論協助創作,既不破壞原來的敍事結構,又無須透過長篇大論向觀眾解釋其預設世界的特質。
例如將心理防衛機制化成武裝的護衛,便可將一切槍戰及動作場面合理化,並形象化地向觀眾展示角色的反抗力度。
兵不血刃,真高手也。
3.
絕對同意John兄所講,潛行空間的劇本未必比我們港產的再生號好(見Inception is not a real exception)
潛行空間的劇本問題在於Nolan在設計主角的使命(Mission)時不肯多花心思:當個日本人的商業間諜,利用移入意識改變商業行為的開局實在難以叫人產生共鳴。
儘管後來隨著故事發展,主角本身的內心世界有如洋蔥被人一層一層剖開,但整個電影的流程依然是圍繞著商業間諜的主線游走。
不能否認,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可以產生文學理論中的所謂阻延作用,藉以增加故事的複雜性及觀眾接收信息時的趣味性,但同時這亦削弱了另一主線(或真正主線),即主角的夫妻/家庭關係的可讀性。
因此,它無法如再生號一樣,深刻地描寫生與死對親人的影響,及夢與現實給人的希望與失望。(見旁觀他人的痛苦:推介再生號)
因此,導演只能以草草了事的方式去處理本應叫人感動的主角夫妻關係,並以懸念的手法交代主角跟兒女的關係。
而這,正是我在情感上無法愛上本片,及我不認為本片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或可為觀眾帶來更多思考空間的主因。
但無可否認,正如John兄所言,潛行空間較再生號好的地方,正是它能利用科學化和專業的包裝,去自圓其說,並妥善運用大量資源成功為觀眾建構一個光影中的「夢空間」。
(可惜,令人心痛的事實是,一整齣再生號的製作成本,可能還不及潛行空間的其中一幕!)
4.
因為第三點,我會將本片比喻為一篇在會考中取得5*的記敍文。
Nolan一向最撚手的正是利用大量「修辭手法」(電影語言)及令人目眩的情節去粉飾一個本來就十分簡單的故事。
例如,本片其中一個最簡單的解讀方法,就是一切情節皆屬子產烏有,主角不過是一個正在歸家的普通人 。
本來這種手法並無壞處--它甚至可以確保所有觀眾都明白故事的內容。
很大程度上,我不反對任何一個導演反覆拍攝自己鍾情的題材及手法。(如劉鎮偉的時空交錯!)
但如果,一個導演忘記了電影的價值不止在其呈現的手法,更重其背後的主題意蘊的話,其作品將難以成為人所推祟的經典。
事實上,當我們試圖拆解Nolan所拍攝的電影的情節時,必會發現「時間拼貼」及「記憶/潛意識」兩大配備。但可惜的是,在一輪障眼法背後,作者總是忙不迭的提醒觀眾:「其實一切不過是幻夢一場。」
他就是不敢進一步挑戰主流觀眾的價值觀和既有想法!
誠如Kursk兄在潛行凶間才是最成功的Inception 一文所言,
《潛行凶間》向了不少前人作品致敬,包括《Matrix》、《無痛失戀》、《戀愛夢遊中》、《2001太空漫遊》、《移魂都市(Dark City)》、《Blade Runner》等
但相比起強調自由意志之重要的《Matrix》,深刻描寫人際(男女)關係的《無痛失戀》、反思人類科技文明的《2001太空漫遊》、重新解讀人類社會起源的《移魂都市(Dark City)》、探討人類靈魂價值的《Blade Runner》,甚至剛才提及再思生死意義的《再生號》,潛行空間所寫的實在過於「輕巧」了。
善於顛覆(例如Memento首創的時間線)及對權威/傳統的挑戰(Insomia及Dark Knight的反英雄),正是Nolan電影的魅力,一種後現代式戲謔帶來的魅力。
但是,撇除這些小把戲,Nolan電影可以為觀眾帶來什麼新思維呢?
也許,他考慮的是受眾的反應,但問題是,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票房從來不是對立關係。
因此,我認為,Nolan電影的局限,亦正是它無法衝破自我的窘迫。
後記:
假如 Ellen Page 其實是Cobb幻想出來的女兒...
假如最後的Narrator 不是Cobb,而是任何一個人...
假如...
原文(含有關連結) tommyjonk on Xanga http://shar.es/0mb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