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五司十四局:民意是如何煉成的

IMG_7096

上週六以及再上一個週六均是政制事務委員會的特別會議,讓公眾就梁振英提出的「五司十四局」提出意見,兩日以來數百個團體或個人發表意見。然不同於過去一年多個立法會公聽會被反對的網民以「惡搞」的形式攻佔。今次公聽會卻是大量支持改組的團體被動員出席。筆者代表獨立媒體(香港),出席了上星期六的其中一節公聽會,這一節本來有二十九人發言,可能是因為報名團體眾多,不少團體包括筆者也要順延至二十六日出席,不知是否因此緣故,二十九人中有五人缺席。然二十四人下來,一共只有四人真的清楚表明對「五司十四局」的質疑,其餘二十人也是傾向支持。

支持者:發言千遍一律

因為編號為第一的發言人士沒有到場,因此排第二的我一到場便已發言,餘下的時間便仔細留意其他人的發言。支持者發言的意見,就如一部部梁振英及羅范椒芬的錄音機,意見不外乎幾類:

一)架構配合梁振英政綱: 就像公司管理層,內部架構配合想法(方約拿單);不及時通過,一些施政理念也不能實行(黃欣榮)
二)更佳效率:現有部門效率存在問題,配合特首的想法(陳子揚);文化局管理文化政策,盡快通過更好效率(李雪萍);搵地上更有效率(租金管制關注組呂綺珊)
三)競爭力下降:立法會部門阻礙重重,投資者將轉投對手新加坡(怡達理財投資林子傑投資總監)
四)金錢不是重要考慮因素:四次重組每次都有合理理據及需要,金錢不是重要考慮因素,每囚禁一位囚犯每月都要兩萬元(青年網絡會長馮世富);問責官員薪金不可以太低(陳光明)

這些支持者當中,有一些掛了團體名義,有一些則沒有,我即場利用 google 查一查這些人士,也有一些有趣的發現。我先從一些掛有團體名銜的出席者入手,再去查查其他沒有掛名銜的人與這些團體的聯繫。當然,筆者不能排除有同名同姓的巧合。

新界工商業總會:岑旗開掛團體名義出席,另以個人名義出席的屯門分會郭小萍,該總會的特邀榮譽會長為梁振英。
青年網絡:會長馮世富掛團體名義出席,另兩位個人名義出席者方約拿單及彭遠征為青年網絡的副主席,不過其實青年網絡都是新界工商業總會轄下的地區分會。
香港青年會:以個人名義出席的陳子揚、李雪萍分別是副主席及副秘書長,榮譽顧問是梁振英。

團體細胞分裂

發言名單的最後幾位講者,分別掛上「租金管制關注組」、「單身房屋關注組」、「基層勞工關注組」、「基層房屋關注組」及「長者房屋關注組」五大關注組,五位發言者也談到香港的房屋問題,對於梁振英的改組不置可否,然聽來的感覺就是和應梁振英的改組有助搵地的說法。筆者查查這幾位發言者,似乎也與早前在梁振英當選後,與梁辦了一場天台論壇的社區組織協會有密切關係。

以租金管制關注組呂綺珊及基層勞工關注組戚居偉為例,便在《大公報》及《新報》找到他們的名字,身份都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另外代表單身房屋關注組的孫武,曾多次到立法會發言,然其身份次次不同,由2010年開始至少變了三次,分別是代表住屋權益關注組關注單身人士組露宿者權益關注組。基層房屋關注組周錦泉一名,則找到一篇似乎是社協協助尋找受訪者的傳媒訪問

公聽會還有意義嗎?

看著新界工商業總會的網頁一邊冒汗,裡頭有名銜的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而工商業總會也不過是其中一個支持梁振英的組織。若果說要動員人出席公聽會,反對者又怎可能會勝出?過往網民以「惡搞」公聽會的方式,透過傳媒及互聯網將片段公開,引起其他人關注的方式,無疑曾收到一定的效果。然而對方也動員「自己人」出席,與反對者互為抵消甚至營造出「支持聲音更多」的「民意」,傳媒又對「惡搞」的方式興趣下降,反對者還有什麼可以做?

公聽會的制度本意,是讓公民社會的團體就政府政策提出意見,與官員及議員交流。席上的港九工團聯合總會主席李國強提到政府勞工及福利局,不管培訓(教育局)及退休保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是有欠完善;獨立媒體(香港)則提及新設的科技及通訊局沒有媒體政策,也沒有以市民的資訊權為政策核心;香港文學館工作室質問文化局的財政人手安排,以及與藝術發展局及產業署的關係。這幾點也是傳媒及議員少有觸及的題目。在公聽會中這三個團體的代表也獲泛民議員劉慧卿及余若薇追問。

儘管候任特首辦主管羅范椒芬對這些問題毫無回應,梁振英的態度也相當清楚,就是要以民意戰強行通過「五司十四局」,形勢也似乎是上風。然晨早跑到金鐘一趟的筆者也感到欣慰,至少有三個團體真的能夠說出一些議員沒想過的觀點,作了一些互動及交流,由代議士在審議「五司十四局」時繼續跟進,這也算是公民社會應該/可以做的其中一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