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合辦
<跨出西九 文化發展往何處去?>研討會(系列之二)
--------------------------------------------------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討論,還是離不開已定的三大發展商。西九與商業的關係,是否仍要在以地產商主導的框架下進行﹖「跨出西九:文化發展往何處去﹖研討會」第二節討論的,正如是商業與文化的多元、互動關係。香港文化與商業的結合,除地產外,還有多樣可能。
文化與經濟有甚麼互動關係﹖
嶺南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梁旭明
在討論西九時,呼之欲出的問題是文化項目與地產項目是否互不相容,甚麼地產項目才可以推動文化,而在地產項目中又有甚麼文化呢﹖這些問題都引領到核心問題,文化與經濟有甚麼互動關係﹖在今日香港需要發展文化和教育的討論中,怎麼樣的文化和經濟關係才是可持續發展﹖在這部分,或可稍為拉開討論一些前瞻性問題,在坊間文化與經濟如何產生互動關係﹖香港到應是否要依賴西九才能成為綠洲,還是將整個香港發展變成文化綠洲。
這部分該讓更多民間發聲,而在座的民間前線的表演者正好見證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會上亦有政府官員在此,正好是文化、商界、官方的融合如何發展文化,正如這題目,跨出西九的討論。
文化藝術應與商業建立伙伴關係
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 馮浩賢
今日論壇的定題十分好,不只是西九而是可跨越西九龍,除了討論文化,文化與其他事情的結合,都值得深入想想。容我在此說出本港現時文化與商業的背景和歷史。在市政局年代或殖民地時代,文化與商業似乎是分開的。許多團體依賴政府資助辦藝術活動,或民間有其他活動在進行,但商業資助文化藝術的很少,甚至是絕無僅有。大部分團體都依賴政府的支援,對於市務推廣、機構管治發展的著墨相對較少。
部分藝團抗拒與商業合作,亦有作出與商業掛勾的表演時,可能沒有心機。這些都積累下來,成為現象。不過,近10年開始,創意工業的發展,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在不同時候都有著墨,文化發展與文化市場其實是相輔相成,有文化發展對市場推廣是好契機;市場推廣好,亦對文化發展有幫助。
拉遠一點看文化與商業關係,文化委員會在政策建議報告中清楚提及,建立伙伴關係。這點十分重要,以往的伙伴關係是政府與辦文化藝術團體的關係。但除此之外,我們的目標應該有其他關係,例如文化藝術與商業的伙伴關係,不單西九如此,文化藝術團體拓展空間時,要想不同伙伴關係,例如以商界合作形式,或在其他各種關係取得支援。從歷史到現在,許多好的文化藝術都與商界有關係,例如意大利歌劇的產生與意大利某時與某時段發展賭業有關。
現代出名的藝術家,亦將藝術工作轉化成商業活動。文化與商業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本地的例子如西琦崇子的小提琴、經典的粵劇都是藝術,亦有商業成份,同時併合可持繼發展。藝術和文化的關係,希望可以進一步發展,亦希望大家明白,除了高雅藝術,文化藝術和日常生活,以及商業活動都可以共融。
政府政策 造成文化與商業對立
藝術中心總幹事 茹國烈
首先從這議題開始講,當我發覺這個議題是文化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或互動,最初覺得這是對的,但想深一層,發覺文化與商業並不可放在一起互相比較。商業是運作模式,是文化的運作模式,如果我們狹義地理解文化時,有些文化用商業模式運作,但有些並不用商業模式運作,所以我們並不能說探討飲食與商業的關係,飲食與商業的互動,這好像是拿一個蘋果和一個橙作比較,但不能如此的。商業是某種飲食的運作形式,但我們都可以回家吃飯,都是飲食的一部份。
文化亦如此,有些是作為自己表演去做,有些是作為商業活動去做,之不過是不同的表現方法。我覺得有趣的是,我們會覺得用一個議題討論商業與文化的互動關係,大家會覺得是make sense, 是合理的。為甚麼呢﹖我覺得在香港這個環境中,整個社會都接受,文化或狹義的文化是不可以,亦不鼓勵在商業中。
社會亦接受了文化不可以為生,要用補貼或政府經營,大家亦接受商業是沒有文化,商業的最大目的是賺錢或謀取最大利潤,這是大家都接受的共識。因此大家都接受今日的議題,好自然接受文化和商業可以比較,可以對等的實體,看看中間可以有甚麼互動,這是奇怪的,但香港社會都接受了。為甚麼會如此發生﹖我想這與政府政策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在高地價政策下,在70至80年代,地產標升,我們已再看不到商業團體興建劇院,劇院正一間一間減少,亦愈來愈小。
正正在80年代,香港的文化設施正在big boom(大擴展) 時間,在10年間有超過10個文化設施在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資助之下興建。文化與商業對立的分歧概念亦由此時而建立。
文化由政府辦,商業由民間辦,發展商如果有一塊地,興建屋苑有設施有商場,但不會建立文化設施,除非政府要求。因為大家都接受了,發展商就盡量賺錢,政府處理文化的事。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
在政府政策下,不單止這樣區分,文化與商業在地區劃分中亦被分野出來。在文化區中,商業活動被減到十分少,大家都知道文化區如尖沙咀、灣仔部分地區與商業區都有一段距離。我們可以看到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概念都是在這不正常的觀念下產生。
我們覺得香港需要一個文化匯聚的地方,在這地方集中做文化工作,這就成了綠洲,在綠洲中做文化工作。不過,正如今日的話題:跨出西九,我們是否要想一想,在 30年之後,10年之後,在西九有一個蓬勃的文化區,但在其他地區的商場屋苑,政府仍然不鼓勵興建劇院、 gallery或文化活動設施,這是否我們願意看見的香港整體文化景象呢﹖
不過現在許多香港法律條例裡,都不鼓勵民間或商業活動中融入文化想像,例如建築物條例裡,不論公共建築或私人建築都不鼓勵融入文化設施,在規劃地區中對於文化的要求是怎樣﹖或者是為文化的私人基金的產生,政府有否鼓勵 ﹖我們有否在遺產法中鼓勵家族成立專門為文化的基金﹖公共空間的法例,歷史建築物條例中又歷史建築物的地積比率可否轉移。
這麼多問題尚未處理的同時,我們想利用40公頃的文化區令香港的文化改觀,我們在考慮是否需要用40公頃的地方來提升香港文化的時候,同時要跨出西九,在西九以外,我們怎樣在香港成熟的大都會中,利用法規利用遊戲規則,鼓勵商業社會或民間活動融入文化,或將文化成為重要議題。
政府應改變思維配合西九發展
劇場組合藝術總監 詹瑞文
我今日主要以自己的劇團,自己接觸和走進這一行業到視為終身職業的經驗,以及自己看香港文化未來的角度討論這話題,但並不能代表業界的聲音。香港在過去10 多20年間出現不同的劇團,他們有不同的生存模式和成長。例如有高志森先生的商業模式的劇團,政府資助的香港話劇團和四大藝團,亦有接收一年或三年或不接收資助的藝團。現時討論西九時,作為從業員都十分擔心,因為政府的mindset(心態)進展不大。
政府就算支持本地藝術團體創作,但比例談了許多了,與外國團體仍有很大距離。政府怎樣看本土藝術家的發展。我們說西九是香港文化匯聚地點,但在這地方表演甚麼項目呢﹖香港有沒有發展自己的音樂劇,政府有沒有正視研究香港。這些都是要與民間團體討論。
最近我去了迪士尼,做遊戲的翻譯。我問他們打算請甚麼人做這些遊戲,他們認為演藝的學生會大量應聘。我為此感到十分惋惜,演藝學員或在這行業工作的人都相信,如果我們沒有演藝學院,迪士尼的工作會沒有人做。我們訓練出來的藝術家、演員的出路就是走進這環境。
我在想西九龍將會是甚麼地方,僅是其中處理失業有工開的thinking(思維),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等於零。因為找工作真的很容易,做配音或臨記工作都有工開。但整體我們希望發展本土文化藝術的時候,政府的mindset怎樣跟我們配合呢﹖
過去,我常說不希望政府將我們與地產商放在一起,讓我們自己處理,但其實是處理不了。我有與不同地產商合作的經驗,都是愉快的,因為好簡單,地產商要節目,亦欣賞我們兒童節目的表現,大家沒有相干,但這是否可以建立本土文化。
發展商的想法並不是這樣,他們只要節目,但不會要求他們建立本土文化,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工作。(商業與文化合作)這個問題是良性,但不要太過理想化。我們經常鼓吹成立西九委員會,就是希望以宏觀的角度,要求發展商怎樣管理以及與民間團體合作,這是非常非常重要。
過去10年香港的藝術發展確是走了一個步伐,但現在看到西九發展的可能性,現在的文化政策,和政府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要。藝發局的3年、1年資助應否存在,還是廣泛推行﹖商業是否要資助﹖是否要資助電影﹖這些不只是要去討論,而是要盡快實行。因為我好擔心,好像是劇場角色化的問題,討論了5、6年,最後在存有許多問題的情況下沒有了。
我覺得一定要以民間主導的形式去嘗試做,我們都有將這意見跟政府討論,我覺得我們走了一步,我們又主動,政府方面又配合,然後一齊走未來,所以我覺得這步伐溝通一定要多,但這不是容易的事,但都要繼續去做。
香港文化還看接班人培訓
資深導演 李力持
我想澄清一下,我不想被稱為資深導演,很久沒拍戲的才被稱為資深導演。我自稱跨媒介創作人。其實電影工業老人家稱為第8藝術,偏偏地的。這行業不是努力就成功,要講彩數,講運。
但感謝香港營造非自由的環境,當我手風不順的時候,沒電影拍的時候,原來開出版社十分容易,有商業登記就可以開出版社。在內地開出版社,沒可能。但在香港彈丸之地大大小小有3千幾間出版社,這真是匪議所思。有人說沒電影拍就沒東西可拍,這真是說笑。現在許多年輕人,大學生和組織團體開辦production house幫人拍廣告。亦與3G 流動電話商談在手電媒介中發揮創意,這還不夠多﹖香港這麼自由。
不過香港電影好像在嚴冬,正所謂江山有時勢難留,娛樂圈花無百日紅。明星紅與不紅,並非觀眾看久了就應繼續留下來。香港演藝圈愈來愈保護主義。F4紅透中國大陸時,回到香港沒人看過。直到有線引入,才讓F4紅。因為香港根本不想F4紅,香港為甚麼不捧香港明星。
香港有香港保護,國內有國內保護,台灣有台灣保護。不過,十年後再回望,在中國內地媒體中,香港創作人的影響力是不能抹殺,現時在國內從事電視劇製作,7成是香港人,他們未必可以成名。
我非常感謝香港政府有心推動文化活動,但我不理解為何選擇西九,可能是風景好,或者風水好,如果建成後,對面金融中心和旺角尖沙咀都十分擠迫,西九沒有這麼擠迫,空氣都較好。政府有這個心,但怎樣做呢﹖作為電影人,看見韓國電影心癢難耐,韓國1年開400幾齣電影,香港好可憐。
我經常對年輕人說入行要三思,首先要不要養家。對有志入行的年輕人,香港的環境真係一個嚴冬,相對韓國泰國而言。是否有一個西九,興建百老匯歌劇,香港的文化就好呢﹖最主要要看接班人,香港在這方面已是很好,有演藝學院。
但其師資都集中教導舞台,投入電視、電影的不多,令電影接班人非常缺乏,一時三刻培養不到周星馳和周潤發。他們這些異數需要在年輕時開始培養,還要在非常穩定的環境,例如TVB。現時香港有沒有穩定的環境讓他們拼搏,雖然都有TVB,但內地都有電視劇和明星,TVB能夠發揮的影響力相較10年前仍是未知之數。
我覺得現時可以兵分兩路,一方面集思廣益,想想有甚麼方法,另一方面不要放棄香港珍貴的電影。最近我在電視台看美國的經典電影特輯,這些全都看過,但再看仍勾起一些回憶,有衝動再買這些電影。
如果香港做這些特輯的目的是告訴別人,香港電影文化發展舉足輕重,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成就。但昨日在走過旺角,看到《喜劇之王》賣20元,真開心,如此便宜。發行商,你不是如此吧﹖將經典的東西如此賤價售賣。我不想自己拍的電影步粵語殘片的後塵,我自己都是看粵語殘片長大,波叔、新馬仔都是我的老師。香港發行商可否花點心意出點梁醒波專輯。但都很難要求香港發行商做,唯有寄望內地老翻商人。
我希望大家一方面努力地推廣文化活動,給年輕人機會。我曾教過的學生參與短片比賽,但拍過短片後,還有沒有機會實踐呢?是否給予獎項後就說再見,我看到有些短片拍得不錯,叫他們繼續拍。但怎樣繼續拍,才能維生呢﹖在香港講求功利的社會,不要太過天真說藝術不是與商業掛帥,怎樣才能讓他們可以在一個穩定的環境繼續拍。在浮浮沉沉的環境好難培養到人才。
希望西九今次討論,挑起話題令大家知道怎樣重視文化,香港應何去何從﹖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事。最後我要再多謝一次香港,香港給予我自由,給予我創作的機會,希望大家掌握這個機會。
都市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