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九樓之見?:<學聯工作報告>

學聯八九樓爭議激烈,所謂八樓觀點連日在in-media 登出,九樓方面,未有正式回應。讀友/作者fred貼上學聯秘書處工作報告,內有有關秘書處對 "社運資源中心" (即八樓) 的看法。關心而又未掌握情況的,可以參考。

---------------------------------------------

第四十四屆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秘書處 秘書長及副秘書長全年工作報告

一. 前言

今年秘書處有兩位選舉職員,分別為秘書處長馮家強和副秘書長盧偉明,在秘書處開展工作的初期,財務秘書李志德成為秘書處委任職員,專責處理學聯的財務事,並就學聯整體及長遠的財務規劃提供精闢獨到的意見。本報告主要討論兩個議題,一為學聯的定位問題,二為有關秘書處在學聯的角色,並就學聯各個機關的分工提供看法。有關秘書處的全年工作報告已附上文件以供參考,故本文不會就秘書處之實質工作作出檢討。我們希望本報告能就學聯路向提供思考角度,旨在引發討論,使學聯的路向在激辯之中從歷史總結經驗,於實踐
裡驗証真理。

二. 學聯定位

在檢討過去,展望將來的時候,如我們不將自己的位置放在社會脈絡下理解,亦只是一紙空言。湊巧今年常務委員會就有關學聯的發展曾作詳細討論,雖然未有結論,但過程已是彌足珍貴,有見及此,常委會建議於周年大會第三天上午討論學聯的定位問題,以延續討論甚或作為討論的起點。在此,我們以學生的身份認同、學聯的主體性、學生運動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作為討論學聯定位的重點。

1.學生的身份認同

學聯作一學生組織,最大及唯一的資產就是同學,故我們根本不可能只談學聯的定位而不討論學生的身份。學生身份最特別之處是短暫,因此學生所做的亦一定是片段式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判斷學生組織是沒有價值,因為這些批評完全漠視學生的特性。組織的生存必定要講延續性,而學生組織的延續性,具體表現就是每年換屆,新人接替舊人,這不但是民主選舉的措施,更體現了學生身份的短暫性。癡想一學生組織就一議題作長期跟進,或一幹事能長期任職是不切實際的,利用學生身份的優勢關心世界,比不斷批評無法改變的現實來
得積極。

既然學生身份是短暫的,而學生所做的是片段式,積極地看,學生的自由度較大,能關心多方面的議題,學生作為跟進議題的催化劑便最為適當。學生組織的唯一群眾就是同學,因此學生組織不能不處理文康體福的活動,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身處社會之中,故不能缺
少社會面向,所以學生組織需要關心社會、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在此必須強調文康體福與社會運動不是二元對立的,學生組織的其中一個使命是要在學生社群中打破二者的隔閡,一方面要使文康體福帶有社會意義,另一方面要使社會運動更有生命力,合作社便是其中一個把
社會議題融入學生會福利工作的好例子。

2.學聯的主體性

同學是學生會的主體,而學聯作為各學生會的聯會,主體性便體現於學生會。因此學聯就是院校學生會的總稱,二者互為一體,不可分割。作為一組織,學聯必須有一些負責中央行政的同學,但我們不能將這幾個同學作為學聯的主體,更不會出現一些獨立於各院校學生會的立場及工作,各院校學生會關心的事務便是學聯的關注議題,各院校學生會的共識便是學聯的立場,「學聯」只是兩個漢字和一個符號而已。

如我們堅守以上的原則,那便不難理解同學對學聯的歸屬感建基於各院校學生會的投入程度,院校學生會是唯一的渠道讓同學了解學聯的立場,或使學聯了解同學的意見,學聯報、網頁及電子報只是輔助角色,不能取替院校學生會作為資訊發放的渠道。雖然學聯是院校學生會的總稱,但學聯並不等於院校學生會的總和,否則學聯的存在價值會變得微不足道,意即學聯的重要性不單是只將不同院校的同學拉在一起,而是要促進院校學生會、不同院校同學的交流及彰顯院校學生會的集體意志。

不同的院校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社會責任,院校學生會亦然,作為一個聯會,實在很難照顧不同院校各個同學的不同需要。即使學聯要參與某院校的議題,亦要帶著跨院校的面向,這樣才可以做到院校交流及提供院校合作的可能性。要發揮聯會的最大作用,便要發展一些跨院校甚至是超越院校的議題,這個說法不等於我們不照顧不同院校個別同學的需要,反而要營造一個可讓各院校同學發揮自我的環境,例如今年秘書處提出的焦點群組。

3.借來的學運

歷史是飄忽而吊詭的,要討論學聯定位,我們不能不審視組織發展史,最少我們可以從其中總結經驗及檢驗真理。但是我們不可容讓歷史成為我們的包袱,只有走出歷史決定論才可以找到突破的機會。學聯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四年的歷史,一般理解,七十年代是學運的「火紅年代」,學生運動有著推動社會運動的角色。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讓「火紅年代」四字將學生運動浪漫化,不應迷戀昔日的學生運動,亦不應因此而將現時的學生運動貶低。簡單來說,學生運動就是以同學為基礎,提高整體社會意識的一種模式,以前的爭取中文成為法
定語文運動是一種,現在的反對教育商品化亦是一種。
七十年代的學運被稱為「火紅年代」有其社會因素,當時可以參政的人很少,而且是特權階級,社會上亦很少有論政團體出現,學生組織往往可以在此空隙走出來,成為社會運動的主要一員。八十年代開始,政制逐漸開放,而社會上不同的論政團體,就社會事件作出討論甚至向政府施加壓力。到了九十年代,不同的民間團體、壓力團體及政黨紛紛出現,學生組織不再是少數可以關心社會運動的團體,表面上看來,社會運動開始蓬勃起來,但實際上彼此之間缺乏互相連結,而學生組織的定位亦漸漸模糊。

4.社會脈絡

綜觀現時的社會情況,不同的民間團體處理不同的社會議題,但現時較少民間團體處理教育問題。這種說法不等於學生要做一些沒有人關注的議題,即使社會上有很多人關心教育議題,學生亦不能置教育議題於不顧,因為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其身份是透過教育制度被建構的,就算學生身份是短暫而片斷式,但由於每個學生均必然處於教育制度下,因此學生不可能逃避處理教育議題。我們必須強烈指出,處理教育議題,並不是因為這個議題比其他議題貼身,更不是隨意找一個理直氣壯的議題作出路,選擇教育並不是因為教育是一個可被選擇的議題,而是教育乃一種建構學生身分的文化機制,如果將學生抽離於教育體系,學生身分根本並不存在。
學生身份帶給學生運動的優勢在於對社運的催化,片段式的回應亦令學生推動的議題更有爆炸性。由於學生群體流動性大,意即每年均有學生畢業脫離學生身份,但每年亦有學生進入校園補充位置,所以學生社群是一個動態的社群,使學生運動沒有固有不變的取向,而這種動態的流動性便容許了學生有空間及彈性處理突發議題。學生組織的取向往往能反映社會的狀況,假如學生組織趨炎附勢,表示學生組織對於社會狀況缺乏批判,在某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滿目瘡痍,假如學生組織剛正不阿,深刻反省社會結構,亦是指出了社會的問題所在,
所以學生組織是催化劑的同時,亦是社會問題的指標。
學生組織應將院校關注的議題帶進社會,亦應將社會議題引入校園,但學生組織不能只擔當橋樑的角色。學生組織不是隸屬大專院校的科層組織,反之是立足社會發揮推動社會的角色,學運作為社運的一部份,學生組織必須有清晰的定位,獨特而具體關注的事務。從以上可總結學聯是以學生為本,聯會為質,社會為根的一個組織,具體表現於關注教育議題、處理突發事件及支援社運。當然,以上所講的並非限制學聯的定位,每年關注的議題是因應學生會所關心的事務而改變的。

三. 秘書處角色

本年度大家曾就秘書處的角色作出多番討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本報告主要交代我們二人經過一年工作後所得的看法,由於我們理解現時的財務委員會、修章委員會、核數委員會、中國民主基金管理委員會在章則上已有詳細的職權,工作範圍非常明確,故我們不會作詳細討論;而常務委員會、秘書處及社運資源中心管理委員會涉及的工作自由度較大,以往大家亦較少就以上三個機關的角色作出討論,所以我們將詳述以上三個機關就學聯發展分別作出的貢獻。

1.歷史階段論

在學聯的組織發展史中,第三十屆(1987 年)及以前是採用幹事會制,第三十一屆(1988年)直至現在則採用秘書處制。幹事會制的好處是有一群經過傾閣的同學,其立場及興趣相近,通過較完整的工作計劃推動一系列的工作,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學聯本身是由學生會聯合組成,學聯的幹事會運作與聯會的精神相違背。作為一個聯會,學聯應該凝聚各大專院校學生會,推行大家共識的工作。

有見及此,學聯於第三十一屆推行秘書處制,正視幹事會出現的問題。但在此必須強調幹事會制與秘書處制的分別不在於秘書處制在代表會下多增加一監察組織──常務委員會,亦不能理解幹事會制與秘書處制的分別在幹事會可對外發表聲明,而秘書處則需獲得常委會授權才可發表聲明,甚至常委會有權自行發表聲明。如果以工作範圍及議題界分幹事會與秘書處的職能,或釐清秘書處與常委會的關係,是本末倒置的,往往不能梳理清晰,亦觸不及問題的重心。

再者,自從秘書處制實行以來,第三十五至三十六(1992-1993 年)、三十八至四十三屆(1995-2000 年)均告出缺,常委會曾擔當不少工作,在此歷史背景下,如我們漠視常委會的角色轉變導致學聯的變化,而盲目遵從1988 年修改的秘書處制,便會變得因循。因此,我們應該正面面對常委會的角色改變,充分發展常委會及秘書處的職能,令秘書處制更能彰顯學聯作為聯會的角色。

2.分工論

組織的出現是為實踐其成立的宗旨,存在的意義是解決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組織的內部架構應避免角色衝突及資源重疊,故組織的內部分工必須清晰,以免架構過於臃腫而出現內耗。在現時的架構下,如我們能釐清常委會、秘書處及管委會的角色,作出適當的
分工,定能使學聯發揮聯會的角色。

常委會的組成包括常委會主席、秘書處選舉職員以及各院校學生會首席代表,在各院校幹事會沒有出缺的情況下,各首席代表均由直選產生,加上常委會主席與秘書處選舉職員是由周年大會經全體代表選出,因此常委會發揮院校學生會共同決策職能的常設機關。如前所述的歷史脈絡下,常委會已經有充足經驗作為平台,讓各院校學生會合作,處理共同關注的議題及活動。在這情況下,常委會是最適當的組織促進院校間的聯繫。

秘書處的組成包括四位選舉職員(一位秘書長及三位副秘書長)及七位委任職員(一位財務秘書、三位常務秘書及三位外務秘書)。秘書處要有別於幹事會,同時要體現聯會機制,最有效的模式是將秘書處作為支援學聯的一個機關,具體工作就是推行會務、負責行政工作、
內外聯絡及委任對外代表,其重要之處在於營造必要及充份條件使各院校學生會的合作空間得到最大的發揮。
社運資源中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其宗旨是通過中心對本土社運作出支持,加強大專學界與社運團體的聯繫,加強大專學界對社會事務及社運的認識、深入批判並向外推廣,搜集及整理社運資料,以保存社運歷史。管委會的成立,以發展中心為己任,縱管如此,中心的存在價值多次成為學聯激辯的重點。最後於第四十二屆周年大會(2000 年)就此問題作出激烈討論,有代表更提出「解散社運資源中心,由代表會成立專責小組,檢討支持本地社運的其他模式」動議,最終議案不獲通過。從第四十三屆起,管委會開始確立以「文化行動」作
為推動中心的策略。

中心的成立,其中一項重要使命是令大專生與社運接軌,因此管委會推行工作時,其重點在於能否透過活動使大專生了解社運,從而了解自己在社會的角色。從這個角度出發,過程遠比結果為重要,因為這種自省覺他的經歷,才能體現社運與大專生的互動關係,將生命
投進世界。以往對中心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中心活動未能吸引大專生或惠及更多大專生,然而這些批評正正是忽略了中心的存在價值,且往往墮入工具理性的羅網,將中心的意義與數字掛帥,忽視自省覺他的獨特性與多元性;而這些思維模式帶有資本主義色彩,正是社會運
動要批判的對象。

「文化行動」並非推動中心發展的唯一策略,但作為中心參與者由下以上所開展的討論,我們應予以絕對尊重。我們理解「文化活動」與「文化行動」不同,前者是沒有明確指向性的社會訴求,而後者則有企圖質疑現成的社會模式。「文化行動」的意義在於透過不同的文化媒介,讓參與者可以從中對身邊的不平事發聲,為弱勢提供反抗的可能性。這種發聲政治模式與自省覺他的過程一脈相承,主體在於弱勢者,重點則講求過程的互動。「文化行動」作為中心的策略,重點一是使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充滿生命力,二是讓邊緣群體的發聲變得更有生產性,使大專生在這過程中反省自身、批判社運。

總括而言,常委會、秘書處及管委會的分工並不在於三者所處理的議題有所不同,因為議題與議題間總有一些不能分割的關連,以議題界分三者的職能,只會使三者的定位更為模糊。因此,三者的分別是在於角色的不同,而非議題的差異,實際上,三者每年關注的議題
因人而異,不足以作為引證三者的分工及定位。

3.秘書處的職能

從組織歷史演變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秘書處不完全等於幹事會,而常委會與秘書處已是聯會不可分割的兩個部份。從分工的角度出發,常委會是體現聯會精神的意志,秘書處則是支援聯會運作的架構。在過去的一年,常委會與秘書處甚為相似,導致常委會與秘書處的角色含混,一方面使秘書處難以實踐其支援角色,另一方面常委會在監察秘書處工作上有困難,主因是常委會與秘書處在議題處理及人力資源均出現重疊。基於前文所述,及在參考過往秘書處的工作後,我們認為秘書處作為內部支援學聯的一個機關,最少可獨立開展三個範疇的工作:一為出版學聯報,二為設立學聯中學部,三為建立民間團體網絡。

學聯與大專生的聯繫主要透過三方面,第一是院校學生會,第二是網頁及電子報,第三是學聯報。出版學聯報旨在於將學聯的訊息發放予大專同學,亦是院校學生會交流意見的平台,及作為討論議題的起點及延續,刺激及豐富學聯的討論。因此,學聯報作為資訊發放的重要途徑之一,值得檢討與改善的是發放資訊的有效程度,而非內容的娛樂性。如學聯報的內容純粹為迎合同學口味,只會墮入消費主義的吊詭,變得捨本逐末,使資訊發放的本質異化。

學生運動的成效在於能否提高大專生的批判意識,推動大專生關注的議題,但如大專生關注的議題只能引發內部討論,會使議題變得孤立,同時分化大專生與社會人士;以學運作為社運的支援角度來看,學運必須提高社會的整體意識。學聯中學部的設立旨在讓大專生的議題可以帶進中學校園,讓學生運動不再成為大專生的專利。另一方面,學聯中學部亦可作為院校學生會的龐大後盾,引入其他學生社群的討論,刺激大專生的階級覺醒,結合學生運動與青年運動,使學生運動更為豐富及多元。

正如上文所述,大專生引發的議題必定要與社會連結才可延續,要使同學引發的議題在社會上廣泛討論,民間團體的支援變得非常重要。民間團體是推動社運的重要部份,如果要使學生議題能伸展至社會各階層,沒有民間團體作為媒介,學運便會孤掌難鳴,此其一;如
學運能透過民間團體的參與,議題會變得多元,而且不同的團體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專業範疇,因此透過不同團體的參與,思考議題的角度會更廣,才能將學生議題昇華至社會議題,此其二。由於民間團體在連結社運與學運、提昇議題的深度與廣度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
建立一個有效的民間團體網絡是必不可少的。

四. 展望

現正值換屆時間,應該是時候檢討工作,提出建議及作出自省的好機會,本文嘗試以歷史作為批判工具,以分工作為介入點,從而就學聯定位及秘書處的職能提出方向,刺激大家的討論。由於時間、篇幅及能力的限制下,我們只能就以上議題作一提綱挈領式的闡述,當中仍有很多須要解釋或值得商榷的地方,還望諸君賜教。無論學聯的定位如何、秘書處的職能如何,重要的不是本文提及的方向及建議,而是討論的過程,因為方向可以改變,建議可能過時,但討論的辯証過程則可超越時空。學聯是屬於所有大專同學的,就由大家來為學聯
注入生命力吧!

草擬人:馮家強、盧偉明
二零零二年一月三十一日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