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國發生反日風波的同時,中國紡織品大舉出口歐美市場,歐盟與美國同時提出了中國紡織品傾銷問題。這兩件事的同時發生,表面上看僅僅是一種巧合,但從中國的外部世界看來,卻有着內在的邏輯關聯;這一關聯,就是中國的崛起將要或者正在打破現有國際秩序的平衡。
今年四月上旬,圍繞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日本歷史教科書審查、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東海天然氣資源開發等問題,中日衝突加劇,在中國甚至爆發了八九民運以來空前規模的群眾街頭抗議,引起世界輿論的普遍關注。中日之間的衝突淵源深厚,此次以較為激烈的形式表現出來,自然可以看作是長期歷史積澱一直無法疏解的一個突破口。然而,問題還有其另一面。日本如何看待和反省自己過去的侵略行動,中日之間的領土糾紛等問題無疑屬於雙方至今仍未彌合的歷史創傷,但是,日本「入常」、中日油氣田之爭卻是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前者映襯出中國如何對待冷戰結束後國際秩序的重組,後者則關係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對能源需求急劇增加及其保障問題。
貿易紛爭加深對中國憂慮
中日衝突與中國與歐美以紡織品為主的貿易摩擦不是同一性質的問題,中日衝突涉及到政治、經濟、戰略、歷史甚至文化等各個面向,而中國與歐美的以紡織品為象徵的貿易摩擦則僅僅屬於經濟貿易層面。短期看,中國與歐美應當不難在紡織品問題上達成妥協,但中日衝突至少在近期看不到理想的出路。不過,這兩件事都關係到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其在時間上的同一性雖然主要是一種巧合,但這一同時性卻影響重大,一方面加強了外部世界對中國崛起的注意和憂慮,另一方面促使國際社會較早地開始從整體上思考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崛起及其與世界的關係。
從大眾輿論的角度,如果沒有中國紡織品大舉進攻歐美市場的衝擊,中日衝突也許會更多地被看作是雙方歷史矛盾的一個爆發,僅限於中日雙邊糾結;而如果中國反日怒潮不在此時發生,紡織品貿易摩擦主要也只會被看成是一個經濟貿易層面的問題。對於外部世界說來,中國近年的經濟騰飛和與世界的全面接軌的主要影響還停留於經濟層面。但是,中國的繼續發展,將愈來愈突破簡單的經濟擴張的意義,將從政治秩序、地緣戰略及文化板塊等各個層面影響世界。換句話說,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崛起無疑會對現存世界秩序產生重大衝擊。
日本受中國震撼
對於外部世界說來,中國崛起將產生震撼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但這一震撼力究竟有多大,將以何種具體方式表現出來,還沒有太多的感性認識。此次紡織品衝擊與中日衝突同時爆發將這一前景明確顯現出來。大概正是為了減少世界的疑懼,從防患於未然着眼,中國方面曾於二○○三年提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概念。如果說中國崛起對世界的衝擊會有一定的階段性,會遵循一種由近及遠的節奏,那麽日本顯然會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首當其衝。
從這一角度看,如何處理同日本的關係,顯然遠遠超出了中日雙邊關係的範疇。中國如果能夠處理好同日本的關係,無疑能向西方國家既整個世界發出一個明確和積極的訊息,證明中國的崛起會遵循一條和平的軌迹。
不如尋求民主崛起
然而問題是日本無論從歷史還是現狀上都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國家。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卻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同德國不同,作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的日本沒有對自己的侵略史進行深刻反省,但日本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主國家。不對自己罪惡歷史反省自然無法贏得別國的諒解和尊敬,但民主體制也為日本戰後的和平崛起定下了基調。參照戰後法德和解的經驗,中日和解缺乏最基本的條件。日本不反省固然是一個重大缺失,中國的非民主體制與戰後東亞專制與分裂的環境是更為重要的原因。今天,東亞地區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南韓、菲律賓、泰國、印尼先後步入民主政治,台灣的民主進程也粉碎了中華文化不能同民主接軌的專制神話。可以預見,一個經濟強盛政治民主的中國的出現必將是中日和解的最強大促進要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也曾有過經濟崛起的歷程,但卻最後通向希特拉法西斯主義,二戰後的日本也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崛起,但這一崛起是以民主與法制國家作為制度保障的。經歷過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五十年屈辱史的中國的經濟崛起會否走向軍事強權道路?如果這一崛起應該是和平的話,又以什麽作為保障呢?沒有制度制約的崛起會是和平的嗎?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同日本的關係,將具有試金石的功用。中日衝突如果長期無法緩和,甚至日益加劇,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那麽中國崛起的夢就會化為泡影。相反,如果說中日和解需要很多條件,尤其是日本對自己歷史的深刻反省的話,中國的民主化也應該是其中的必要條件之一。從這一意義上講,無論是中國自己宣稱的和世界期望的和平崛起,還是中日和解的歷史需求,民主均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也就意味着,從消除世界對中國崛起的疑懼着眼,與其希望和平崛起,不如尋求民主崛起。
陳彥 (法國通訊)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