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六問劉校長〉

民間記者迪按:中大不單出名爭議多,而且無論校方、校友和學生個個口水多過茶,幾千字的書信來來往往視作等閒,在這個厭惡文字的年代,可謂異數。為關注中大新書院發展而組成的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秉承此優良傳統,在劉遵義校長於五月十六日發表公開信後兩日,迅速撰成〈六問劉校長〉一文。民間記者迪不甘後人,就〈六問劉校長〉提出一點意見,希望能促進討論。

劉遵義校長在五月十六日向中大教職員、學生和校友發表公開信,解釋成立新書院的原因。此舉有助提高校政透明度,值得稱讚;只是公開信內容無甚新意,我們仔細閱讀之後,心中疑團依然如故,故不揣淺陋,向校長提出六個問題,我們相信很多校友心中亦有類似疑惑。

一問:必須一下子增收三份一學生?
學制「三改四」絕對是好事,中大校友尤其熱烈支持。但「三改四」同時,大學的規模驟然擴大三份之一,本科生人數一下子由約一萬增加到一萬三千人,膨脹速度之驚人,恐怕是史無前例,真有這樣的必要嗎?會帶來甚麼影響呢?能不能作點緩衝?這些問題,未有討論,就將之當作既成事實,急急忙忙轉移到研究成立新書院的問題,我們覺得難以令人信服。
「三改四」不光是中大一校的事,其他各所大學亦然,那麼,全港大學生迅速增加三份之一,增加人數達一萬六千多名,這是好事嗎?對於教育質素會有甚麼影響呢?社會願意負擔和負擔得來嗎?這些重大問題本應先有廣泛討論,達致共識,然後推行,現在社會上對此還未來得及探討,中大就急急上馬,是否必須?
「三改四」是相當重大的轉變,教職員要應付的問題千頭萬緒,大學高層應該做的,是避免節外生枝,不要多添滋擾,盡量提供一個穩定環境,讓教職員好好應付改制必然帶來的種種問題。事實上,香港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十多二十年的膨脹,現在的重心應該是鞏固成果,不應再盲目追求擴張,從量的追求轉移到質的提高,著力培養有廣視野,具修養和識見的人才,而不是損耗精神去追逐數目的增幅。如果真心誠意諮詢教職員意見,我們肯定劉校長會聽到這方面的聲音。

二問:政府對學制改變有甚應承擔?
劉校長在公開信中說:「政府已明確決定,在2012年回復四年制時,全港大學每年招生人數不變,所以在校本科生總人數將增加三份之一,中大將增加約三千多學生。」
對於政府的決定,我們不在其位,無法得悉其詳,但即使政府有此決定,我們要請問劉校長,閣下有據理力爭嗎?你所領導的中大有據理力爭嗎?
這裏所說的據理力爭,一是爭這樣的急遽擴充是否合理?這也就是上面第一問的內容;二是即使政府決定如此急遽擴充,也要問究竟政府為此如何作出資源配合,會否到頭來政府只發下配額,所需資源由大學貴客自理?很可惜,還未見到劉校長和大學高層對此有所交待時,問題就已經跳到建立新書院一事之上。
香港的教育體制近年經歷深刻變化,中、小學接連被「殺」,觸目驚心,未弄清楚政府到2012年時會有甚麼資源投入,就率先自行架床瓦,做好吸納三千新生的準備,我們很難相信這符合大學的長遠利益。

三問:為甚麼不考慮維持大學現有的規模呢?
自從劉校長上任而「三改四」問題進入視野以來,大學高層就將目光盯在擴充、膨脹的方向上,完全不將維持大學現有規模作為可供討論和研究的方案,這從新書院問題的有關文件中可以清楚看到。
我們覺得即使不是最佳方案,維持現有規模也是大學應該嚴肅考慮的方案。提出這樣的方案,一則有利於和政府商談資源投入問題,二則有利於引導社會討論高等教育的質與量問題,三則有利於促進各大學之間的協作,避免惡性競爭。
劉校長在公開信中說:「若果中大學生不增加本科生總人數,在四年制下,就必須減少入學名額700至800人」,這一點基本不誤;但劉校長接著說:「這樣實在是剝削了青年學生入讀中大的機會,對他們是不公平的。」這就未免誤導,原因是隨著適齡人口的下降,2012年時適量減少大學學額,青年學生入讀的機會和今日相比,不會減少;如果維持現在的收生人數,其實是變相增加了他們的入學機會。
這一點有必要向社會人士說清楚。我們不是主張窒息高等教育的發展,但一則「三改四」時相應減少學額並不會剝削入學機會,通過具體數據解釋,相信社會大眾能夠明白;二則如果經過研究和討論,高等教育要繼續擴大的話,也不一定要趕在「三改四」時同期實現;還有,擴大是由現有各大學吸納?抑或是通過建立新大學來實現?也要先謀求共識。

四問:建新書院等於重視「書院」嗎?
劉校長在公開信中提到「當年親切的書院生活」,「能夠上識三屆,下識三屆」,等等,並以此為理由,提出設立「小規模、全宿及一起用膳」的新書院。對於像我們這樣子經過舊書院生活的校友來說,劉校長的說法近乎「開玩笑」。
中大成立時,幾所書院的確規模細小,但條件還未至於優越到如劉校長所說的只有300至600人、全宿及一起用膳。之後隨著大學的擴展,這幾所書院現在已經難以維持緊密的師生接觸和交流,這是人盡皆知,也是令人惋惜的事。這種不盡理想的狀態能否逆轉,劉校長不作探討,倒反而借舊日的回憶,作為建新書院的口實,如此薄此厚彼,捨舊圖新,令人難以理解。
如果大學真的重視書院體制,正道是從現實出發,謀求改善現有書院生活的辦法,廣大校友相信很樂意提供協助。捨此而圖他,一、兩間新設小書院只能向數百學生提供優越的書院生活,其餘數千學生望梅止渴,被迫繼續接受次等甚至三等待遇,這還奢談甚麼「重視書院制」呢?劉校長見多識廣,也請你告訴我們,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大小不齊、待遇有別的書院共存於一校之內嗎?

五問:擴大現有書院規模,會比另設小、中型書院更不可取嗎?
能不擴充規模,或者盡量限制擴充規模,好處已如上述。退一步說,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大事擴充,那麼將新增學生分配予現有書院,以及另建書院這兩者之間,究竟孰優孰劣,還是值得仔細探討。
劉校長在公開信中說,如果不成立新書院,要吸納3,000名新增學生,現有四所書院要由現時2,500名學生增至3,200名。於是,「會削弱師生交流的機會,降低書院教育與生活的素質」。
劉校長的話基本不誤,問題在於現在的書院生活已非理想,由應付2,500人發展到應付3,200人,倒退畢竟還是有限,何況現有書院已具備經驗和基礎,如果大學能提供資源和作出配合,困難未必不能克服,改善還有餘地。假若捨此不圖,則將來四所舊書院10,000學生面對寥寥只有數百或千餘,但條件遠為優越的新書院同校同學,心理上的挫折,代價可能更大。兩害相權,我們難以信服新設小、中型書院為較佳方案。
事實上,從可靠渠道得知,新亞書院已準備多吸納800學生,這也與劉校長「不宜擴充現有書院規模」之說自相矛盾。

六問:校方部署是為了籌款作準備嗎?
劉校長在公開信中沒有觸及此問題,但我們還是冒昧提出。一則近年各大學競相籌款,繼續下去,會是甚麼局面,令人關注;二則我們不希望見到本末倒置的情況,為了多籌款項而推出堂而皇之,但其實並無必要的舉措。
我們不反對籌款,事實上中大歷來的發展,一直得益於社會各界的捐助。但就「三改四」和新書院問題而言,我們希望劉校長能首先說明兩點,其一是學制改變時,政府的資源投入為何?如此方能粗略估計不足之數究竟多少。其二是書院不屬政府資助範圍,籌建新書院究竟所費若干?不同方案之間開支的差異又是如何?有了這些根據,才能訂定切實的籌款目標和計劃。
我們不反對籌款,也不反對為籌款作好準備,但我們不贊成未弄清楚本末先後,就貿貿然大舉籌款。

我們盼望就上述六個問題,劉校長不會採取迴避的態度,與教職員、學生、校友坦誠而公開地討論。

200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