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為蔡國光,右為曹啟樂,出處大公報]
[In-Media編輯綜合各大報章報導]
在昨日教育評議會主辦的「解構及回應中學教學語言及升中體制」講座,昨日會議有近百校長和學校代表參加。十多位中學校長與教統會委員張國華,就應否以校內分流方式推行新教學語言政策展開舌戰,發言者一面倒狠批新教學語言機制,指新機制「有好多矛盾衝突」。對英中屬高風險;令二三線中中坐以待斃;迫英中不敢取錄新來港移民學生及回流港生。出席的教統會專責小組成員張國華回應說:「小組成員已做足心理準備,去到邊都會俾人鬧。」
出席的英中、中中、小學校長及教育團體齊聲作出抨擊,狠批新機制脫離現實,並警告一旦推行會令香港教育「冇得救、玩完」!全部發言校長均反對文件中的建議,更有校長質疑教統會成員不夠專業。與會者憂「一刀切」分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不單無法普及母語教學,學校更難取錄資優、但成績未見突出的學生,建議政府以「分科分流」取代現時機制。但檢討小組代表張國華及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同稱該建議「增加教師負擔,並不可行」。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曹啟樂 (風采中學校長) 認為實施校內分流,家長才可真正為子女選好學校,而非追逐英中。他指出,檢討報告不像政府想像般可表彰母語教學,反而會壓抑母語教學,估計一線成績的中中面對生存問題,會決定「上車」(轉為英中),「令母語教學情況更差,卻強化英中,英中的優勢會一直累積。中中不轉車便沒有機會,二三線的中中坐以待斃,收生無起色,欠奮鬥目標」,
他贊成校內分流,讓學校分班以英語或母語授課,使中中及英中界線模糊,屆時家長會選較好的中學,並非只愛英中。中中和英中的二分政策,會令一線的中中傾向「轉車」。他又認為,「英中、中中界線越模糊越好,分科分流只是技術問題。」
保良局胡忠中學校長陳玉楷警告說:「教統會提出的一刀切、僵化語言政策遺害社會非常之大,一旦實行,香港就冇得救、玩完……教統會工作小組職能被政府綁住、受限制,其實不理是中中還是英中,只要能夠達標就OK,若不達標,可以殺校。」他認為,校內分流可讓學生和學校有「翻身」機會,又建議政府先為學生制訂基本能力等級。
教評會主席蔡國光表示「一刀切」劃分英文中學、中文中學,將令學校無可避免要收取中英數成績最好的學生,「教育講求全人發展,但學校為求生存,只有操練學生術科成績。」
英文中學、沙田循道衛理中學校長劉賀強亦認為,報告會引起大亂,他批評新政策存在「風險高、思維割裂、脫離現實、不專業、架床疊屋」五大問題。他相信學校有足夠的專業,自決校內分流問題。過往也會取錄資優、但成績稍遜的學生,現機制要求英中收足「八成五」中英數成績好的學生,學校再無空間「破格」取錄「具潛質」的學生。他又表示以會考成績決定老師質素「不專業」。
出席的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鄭紹遠也指出,現時學生沒有一種語言說得好,是很大的危機,「大學生亦不能用英語作高層次及思考性討論,用中文則可以」….「我就讀於培正中學,一直用英文書、中文講,吸收更易。」
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則認為教育制度改革是沒有回頭路的,希望當局延長諮詢時間,以及進行更多驗證後才作決定。
粉嶺神召會小學孔偉成認為「機制不應太僵化」,「校方有能力、亦有良心決定何種語言適合教學。」他更說政府「什麼都管」,只會令「學校無法建立適合學生的教法」。
然而,教統會委員派位及教學語言小組成員張國華對批評並不認同,他指工作小組曾經考慮校內分流推行教學語言的方案,但基於穩定性而否決建議。不過,他認同現機制會做成「英中、中中」標籤效應,但他認為「分科分流」卻會做成「七個標籤」。他說:「我們不認為分流可以解決中中、英中的標籤問題,反而會令標籤複雜化,由兩條標籤變成七條……而學校亦會因為每年收生不同而有機會年年『轉車』,老師因而每年需要處理中文及英文課程,造成校內環境極不穩定,對老師造成壓力。」「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只會令學校一窩蜂用英文教學,令校內也有精英與非精英之分。」
教統局局長李國章稍後出席培僑書院平頂儀式後,直指「分科分流」只會增加教師備課負擔,「每一科要用不同語言,教師要備的課將更多,教統局亦要安排人手觀課,對教師而言並非好事。」
教學語言小組主席田北辰承認,報告爭議很大,但強調不是一刀切把所有學校變成中中,而是希望打好初中學生的基礎,用母語提升人才的思維,同時「做好英文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