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校園發展計劃原來只為「研討」——顧問公司﹕「沒約束力,決定權在校方」

中大校園發展計劃原來只為「研討」——顧問公司﹕「沒約束力,決定權在校方」

文: 槍手(另稿刊於《中大學生報》二月號)
*題為編者即小弟所改

新一年的開始,校園發展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轉眼間,師生校友們站出來抨撃「崇基光環」,抨撃選擇顧問公司黑箱作業、對持份者作偽諮詢,己是一年多前的事了。可是好不容易換來了的重開和延長諮詢,卻變成和虛與委蛇的校方周旋的耐力戰。

如果第一二階段的假大空口號式交流會還沒有悶死你,滿以為終於可以見到具體規劃的第三階段研討會,只為令人更徹底地失望。與其說大學真的想聽同學意見,倒不如說,拉長又拉長的諮詢,其實只不過想把師生校友參與的聲音消去。

無約束力!?

在聽完一大輪顧問公司的具體建議後,顧問公司代表卻赫然講了一句:「這個計劃只是建議,沒有任何約束力。所有最終的決定權在校方和書院。」原來,簡報上的圖全都只是想像。所有建築物的高度、風格、外觀,計劃都不會有具體的原則,甚至連建築工程的影響都沒有逐項交代過,那更談不上給出指引。所謂的校園發展計劃,談的原來只是選址,還要沒有約束力,大學可以完全不跟從。

根據顧問公司的講法,具體的建築物如何起,並不在計劃之列。真正設計的,是將來負責執行的建築師及校方為每一棟建築物成立的建築委員會。一句到尾,顧問公司的潛台詞就是,你想知之後係點,問我無用,你去嘈校方啦。

哦。

是不是真的如此簡單?這就要把整件事放入校方推行政策的模式去思考了。這「顧問-報告-政策出台」的模式,如果有關注校政,就不會覺得陌生。大學官員據之要求校董會和教務會改組的《宋能達報告書》,其實都不是有約束力,甚至都是沒有定論的文件。不過大學官員卻用來大大聲說,「拿,專業意見,一定要跟!」在搞報告時就說沒有約束力,具體意見要向學校提;之後報告卻成為了權威的專業意見,任由校方詮釋,大家不得反悔。與其說是在聽意見,倒不如說是在打著聽意見的幌子,加強自己決定的合法性。

所以,一方面,大家要繼續表達意見,使顧問公司聽到大家的聲音,將之寫入報告書;另一方面,都要記得,以後個計劃係可以改的,是顧問公司親口承認的,即是說,校方之後沒有任何理由,因為有了報告書,而不聽師生校友的意見。

點評所謂具體建議
一.逸夫和馮景禧

雖然計劃有幾具體真的令人成疑,不過逐項檢視整個建議,就不難發覺,其中可疑的地方依然不少。

首先,就是計劃無端多了對逸夫的建議及馮景禧樓的建議。據說,所謂的第三階段建議書是根據第二階段的報告書而來的。可是明明第二階段的報告書都沒有提及過逸夫及馮景禧樓,這些建議卻出現在第三階段的建議中。

雖然,顧問公司回應逸夫同學的意見,未嘗不是好事。但,到底那是真的聽取逸夫同學的訴求,還是用來平息逸夫同學近期對圖書館的爭取的手段,就真的令人懷疑。首先,報告只是語意曖昧地說認為應該在逸夫選址建「learning commons」,之後口風一轉又說可以起體育中心,最後還要加多句:「要睇書院方面點睇」。到底逸夫應該如何,顧問公司連最基本的概念都無,到底逸夫會不會有圖書館?顧問公司根本拿不出不正面回答。

至於馮景禧樓的建議,顧問公司之所以提出擴建或重建馮景禧樓,是為了使之成為「人文學科中心」,因此將來課室會不夠用。不過,作為「人文學科中心」一部分新建成的校園西部教學大樓,實用面積只有五成半──大家大抵也會驚訝為什麼大樓內可以空曠至此,又完全不知用來做甚麼。這邊箱花二億起了一棟實用面積只有五成半的大樓,那邊箱又說課室緊拙──理由完全不成立。似乎,校方對舊東西總有一種天然厭惡,十分喜歡為拆而拆。

二.賤標

要說建議中最突出的建築,就不得不數將會在新舊工程學大樓之間興建的一座新的環形的教研樓。據顧問公司的想法,那裡中間環抱狀的空間,將會成為同學聚腳的花園。聽來頭頭是道,但之後筆者到該址一看,兩座大樓之間是斜坡呀!新的「花園」竟又是一個人造花園?如果不是,那個花園的地勢是不是太低了?最終那會不會淪為和現時工程大樓下面那一個隱蔽得荒廢的公園一樣的命運?

令人擔心的還有斬樹問題。那一帶是現時中大難得還有林蔭的地方。只有在那兒,中大才有回一點林蔭中的山城的感覺。如果依照計劃,那一整個山坡現時茂盛的山林,又要遭殃。而且,被破壞的還有那裡的生態環境、那裡的山林的感覺。一次工程,這一切都會無可挽回地被損毀。

我們一方面在高喊要做綠色校園,卻連最近在咫尺的最美好的自然環境,都毫不留情地摧毀。校方、顧問公司高喊綠色,到底所謂何事?把口號和實際比較,令人心寒。

三.交通

在建議之中,顧問公司花了不少筆墨說要中大成為一個無車校園,鼓勵大家步行和改革校巴行車路線。可是改革的建議卻是,到時校巴會分山頂線和山腳線──即,以後大家由火車站上NA,要在本部轉車──都已經得十五分鐘轉堂,你還要人轉車!?

其實都好易明白。因為不論是大學官員還是顧問公司,他們都沒有轉過堂──他們都是用私家車的。

步行校園的理想,說來嚮亮。可是,實際上會如何執行?到時教授是否都和學生一樣,一係趕校巴(要轉車喎,真係要趕),一係行?如果教授都依然可以用車,憑甚麼學生就要低一等,還要為無車校園負起全部責任,連上堂都要趕轉車?

當然,無論如何,大學高層都是不受影響的──在四條柱開車直入行政樓泊車,之後還要特地拆了烽火台來起車位呢──不愁沒位泊車。無車校園,要同學加油了,他們會笑說。

另一個要為無車校園付出代價的,還有中大的環境。建議中天橋極多,「車立」行校園嘛。付出的代價,是逸夫的長命斜,之後會有一條天橋橫跨其上;校園西部大樓的只係去到UC半路的橋,會橋上起橋接駁UCA。大家以後在路上抬頭,再也不會見到中大的星空,而只有天橋。

四.文化保育

第三階段報告中有好一大段談及文化保育。的確,這是第二甚至第一階段收回來的意見。不過,問題是如果問卷問的是保存中大的古蹟好不好的時候當然人人都認為是好的,要人列出心中想保留的建築物也不過是隨手拈來不可不保的一些。但,這其實是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真正令中大人擔心的是校園發展的思維,而不是被化約成的古蹟保育問題。

又或者這樣說:其實那根本不是一個古蹟保育的問題。布拉憲章、中國原則在處理古蹟方面都是專業的,一般人似乎難以置喙。可是,這是不是預設了,我們要以古蹟的態度、或一種看博物館展品的態度,去看待中大的建築物?

事實上顯然可以不是這樣。這樣的一種「古蹟化」思考其實有兩個預設:中大的生活空間是可以切割成不同孤立建築物的,而保存中大文化或歷史就只有如此去看待我們的建築。

但事實上人們真正覺得需要維持的,並不是個別建築物的懷舊,而是由整個生活空間而來的生活文化。空間的改動,會徹底改變人們在其中的生活模式。保住了烽火台,但地面變成了玻璃,旁邊還要多一部電梯,人們要求的保留顯然不是這個意思;人們要保住的,是烽火台作為廣場的作用和其意義。但那是把對空間「古蹟化」時難以避免的情況。但我們不是因為那是古蹟,所以保育。在校方和顧問公司的想像裡,中大應有的是一棟棟如現時賤標、周期表大樓的大廈,想在中大營造一種大都會的感覺、大都會的生活。而我們正是反對把一種「大都會生活」的模式去改變一直以來的「中大生活」的模式。

這涉及到的是一個規劃邏輯的問題,而這最節骨眼的問題,卻是校園發展由概念計劃到具體計都沒有處理的。這樣,我們又如何放心,把我們的中大,交到已經完全屈服在商業邏輯的校方手裡?

未諮詢的東西卻已在悄悄展開

以上所講,都是2012至2021的計劃。不過,2012年前,大家的校園就可能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你不知道?正常。因為2012年前的工程,全都沒有做任何諮詢。原來,崇基的松竹柏苑清拆之後,代之而來的,是一座比眾志堂高一倍多、幾乎有夏鼎基運動場高的大怪物。而且,建築和圖書館擴建一樣,是橫跨馬路的。以後,大家由火車站行上夏鼎基的路,可能就會面目全非。似乎校方也真的很討厭天空,崇基光環的理想還是死心不息。

總的而言,由整個諮詢方式,到大而化之的原則,與其說是想同學參與,倒不如說是想盡量躲開同學們的意見,大學高層繼續一意孤行破壞大學。要諮詢的不諮詢,諮詢的又都是可以被扭曲的意見,而且,連攻擊這些諮詢,也都被人家一句「決定權在校方」擋過去。大家的希望卑微得可以:只想為校園出一分力。可是,校方卻似乎連大家的卑微的願望,也想抹殺。

中大2012年工程(圖書館擴建、松竹柏教學中心、39區研究大樓、學生活動中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