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由政政系同學所撰寫的聲明,請廣傳予其他你們認識的政政系舊生。若有興趣聯署,請將姓名、畢業年份及書院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感謝支持!
保障教育質素 雙語教學不能棄 ──呼籲政政系拒絕改變教學語言政策
我們是一群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下簡稱政政系〉的學生和畢業生。最近中大校方決定在下學年收取280名非本地本科生(包括250名內地生和30名海外生),並要求各學系表明是否參與招收外地生的計劃。為確保他們能夠只修英文的科目便能畢業,參與計劃的學系需將所有必修科和一定數量的選修科改以英語教授。按系方規定,政政系本科生必須修畢66分主修科目才可畢業。換言之,若參加這個計劃,政政系必須提供最少22個以英語教授的學科。而為了給予非本地本科生選科的自由度,最終規定以英語授課的科目一定不止22個。
根據校方所公開的資料,政政系已參與了招收非本地本科生的計劃,亦將於下學年改變教學語言政策。現時以廣東話和普通話授課的科目,來年很可能有要轉成以英語授課。我們認為,這計劃不但嚴重影響教學質素,亦違背了教學自主的原則。我們希望系方向大學表明,政政系來年不會參加招收外地生的計劃,亦不會更改現時的教學語言政策。
雙語教學最理想
政政系向來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根據校內評估,政政系學生的批判能力亦相當優異。這是學系和政政系學生的獨特優點,絕不應該隨便放棄。但改變教學語言政策將會影響教學質素,並對訓練學生的思辯能力有負面影響。
政政系一直容許師生彈性選擇兩文三言作教學語言。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能夠以最清晰和最傳神的方法授課,學生亦可有效吸收老師的觀點,以及提出自己的看法。師生因而能夠踴躍地參與討論、互相批評。假如學系強制部份科目以英語授課,師生將不能使用最熟悉的語言。這不但會減低同學投入討論的程度,更會影響討論質素,以及對批判思考的訓練。
我們並非質疑政政系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過,學術討論往往涉及抽象的概念和複雜的論點,倘若學生能夠使用最熟悉的語言,效果必定比被強制使用英語理想。因此,從教學效果的角度看,系方應該維持兩文三語政策,並讓師生共同決定每科的教學語言。
另一方面,強制以英語教學亦違背了教學自主的原則。根據校方的規定,學系在改變教學語言政策後,即使課堂上沒有非本地生,有關科目仍要用英語授課。換言之,就算該科目的學生全是本地生,老師亦並非慣用英語授課,師生在課堂亦必須以英語溝通。無庸置疑,選擇教學語言亦是學術自由的一種。扼殺師生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兩文三語的自由,是極度不尊重師生的表現。為了避免這種既有損教育質素又荒謬的情況出現,系方應拒絕改變教學語言政策。
保障同學權益
現時政政系亦有收取非本地的本科生。據我們了解,那些學生亦表示不希望所有科目皆強制以英語教授。事實上,非本地生入讀中文大學,部份原因是對廣東話或香港文化感興趣。因此他們未必願意希望學系改變教學語言政策。作為香港唯一一個提供雙語教學的政治學學系,假如政政系放棄了雙語教學,這反會令政政系減少對非本地生的吸引力。
我們不是反對政政系招收非本地本科生。可是,根據校方的政策,政政系若要招收非本地本科生,就必然要實行一套影響教學質素的語言政策。我們相信,政政系是一個為學生提供優良學術訓練的學系。因此,政政系絕不能為了參加招收非本地本科生計劃而犧牲教學質素。否則,對未來的本地生與非本地生而言,放棄雙語教學都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決定。
甚麼國際化?
作為中大國際化計劃的一部份,在反對學系更改教學語言政策的時候,我們亦不得不提出對國際化的質疑。是次校方在中大員生未有共識前,倉促訂下了國際化的目標和相關政策。但更改大學發展方向,茲事體大,在沒有充份了解國際化的目的和有關措施的成效的情況下,學系實在不應該貿然參加該計劃。再加上改變語言政策勢將令學系付出沉重的代價,政政系更是絕不可為了配合一個意義和影響未明的校方政策,而犧牲教學質素與學生的利益。
身為關心政政系的一份子,我們呼籲,政政系系方退出更改教學語言政策的計劃,讓老師和學生自由選擇教學語言,堅持雙語教學,保障教學質素,使政政系學生繼續得到高質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