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記者:小西
(中大校長劉遵義公開會見學生報導之一)
自一月二十六日至今,中大有關國際化大計以及新教學語言政策的爭論,已持續了整整一個多月。本周四(二月二十四日),中大校長劉遵義首次與學生公開對話,在中大大學本部的文化廣場,與大約三百名師生及校友,就中大新政作出長達三個小時的辯論。除了校長劉遵義外,中大教務長蘇基朗、學生輔導長何培斌及校董會秘書長梁少光亦有出席,至於是次風暴的另一主角中大副校長兼「學生多元化督導委員會學務及課程支援專責小組」召集人楊綱凱,據同行的另一民間記者的觀察,則一直坐在臺下;楊副校長是新政的執行前鋒,風頭火勢,留在臺下,也就不無道理。不過,之所以有這樣的陣式,大概也與會面的性質有關,因為根據中大的傳統,校長會每年定期四次與學生會面;至於校董會秘書長梁少光亦有出席,則大概與學生會早前發信呼籲校董召開緊急會議暫停新的語文政策一事有關。然而,整個會面主要還是校長劉遵義的「獨腳戲」(據同行的另一民間記者所見,劉校長也的確一直在拽腳),教務長蘇基朗、學生輔導長何培斌及校董會秘書長梁少光,只在有需要的情况下,才開口為校長及會眾提供相關資料。
至於臺下,發言的主要是中大學生與校友,除了哲學系副教授劉國英外,不同學系的系主任及老師,則一直坐在臺下,並無發言。無言是因為校方有形無形的壓力?他們無話可說?還是因為他們全力支持校方新政?真正的原因,相信只有臺下的老師心裡知道。
校長劉遵義「再度」解畫
會面於下午四時半開始,在主持歐陽達初同學略為交待會面程序及發言規則,校長劉遵義隨即開腔,花了約半小時,「再次」就中大國際化大計及新教學語言政策問題解畫。關於是次會面,且先看中大官方的版本,至於民間記者的所見,則將於另文詳述:
中文大學堅持中英雙語政策
成立雙語政策委員會
劉遵義校長今天在校內文化廣場公開與同學會面,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會面氣氛熱烈,出席同學就多個學生關心的問題包括雙語教學傳統、加強國際化、 招收非本地生等踴躍發問,劉校長亦一一回應。劉校長並闡述了中大推行校園多元化及配套安排,以期為本地學生帶來增益的措施;重申要加強國際化,為同學提供 更完善的全人教育。
校長重申:中文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堅守中英雙語並重,致力培養雙語雙文化的人才,並以弘揚中華文化為目標。多年來的雙語政策一直未變。他又表示,雙語雙文化是中大獨有的教學理想和優勢,大學會好好發揮這個優勢。
中大已成立雙語政策委員會,由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金耀基教授擔任委員會主席,成員包括校董會成員、老師、同學及校友。委員會將作出長遠規劃建議,進行廣泛諮詢,以期落實及優化中大的雙語政策。
為了達致校園多元化的目標,必須有系統地招收非本地生,而這些非本地生未必一定懂中文,所以大學有責任了解學系/課程在2005至2006年是否在教學 語言有足夠配合。所有學系/課程自由選擇是否錄取非本地生。校方尊重個別學系的決定,也有信心各學系在作出決定時,堅守中大的使命和傳統,並充份考慮教學 理念。為確保被錄取的非本地生有足夠主修課程以完成學業,學系可能要對部份核心課程的教學語言作適度調整。學系若決定不收非本地生,校方保證不會減少本地 生的學額,該系的原有資源也不會減少。大學與各學系保持緊密溝通,並聽取學系的意見,提出了若干由學系師生提出的彈性措施。
大學計劃為國際學生提供一個跨學系的學士學位課程,由不同學院/學系合辦以國際學生為對象的中國研究學士學位課程。這樣,本地生既可與國際學生交流而受惠,有關學系/課程又不必提供一整套的英語教授科目。
劉校長表示,今次會面非常有用,他很高興同學關心中大的發展,歡迎他們向大學表達意見。劉校長非常重視與學生溝通,上任後已多次會見中大學生會、書院學 生會、學生報和校園電台的代表,公開與同學會面,以及到書院與同學夜話,他將繼續與學生保持良好溝通。劉校長又表示他會堅持中大的創校理想,結合傳統與現 代,融會中國與西方,捍衛中英雙語政策,推動中華文化,發展中大成為雙語並重的國際學府。他相信與同學的理念是一致的,希望大家在同一基礎上,為中大發展努力。
二零零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同語重複vs.理性論辯
可以這麽說,當天的會面氣氛的確「熱烈」,出席的同學也真的踴躍「發問」(當然,發問的也不止同學,還有不少遠道而來的校友),但若把「發問」改為「質詢」、「批評」、「辯論」或「反駁」,則似乎更切合現場實況。至於劉校長是否就同學及校友的提問、質詢、批評、反駁「一一回應」,則要看你對所謂「回應」作如何理解;若「回應」僅指電子答錄機式的「同語重複」,則劉校長對種種的提問、質詢、批評、反駁,尚算「一一回應」。不過,會面尾聲,大概是因為太過勞累,或無話可說,面對陸續有來的提問,不少劉校長都選擇了「不回應」。
相對於劉校長的「同語重複」,同學與校友們的發言,則顯得論証清晰、情理兼情,各式其式,不一而足,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