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何時願意展現溝通誠意

原載於2006年10月7日香港星島日報

自劉遵義教授擔任中大校長以來,校方與校友、教職員、學生間的爭拗無日無之。由斬樹事件,到新書院成立,以至最近中央實驗室那個令不少校友不欲觀之的外觀設計,都可看到,校方與不少校友和師生之間,意見有嚴重分歧。
大家都是為了中大好,若校方做任何決定前,有誠意地向校友和師生諮詢意見,本不會引發這樣大的爭拗。但最近中大有一項重大的諮詢,校方的諮詢態度認真難看,若校方處理不當,恐怕大爭拗又將發生,這就是中大雙語政策報告書。
雙語政策違立校精神
對其他大學,教學語言的變更未必如此惹火,但中大是在戰後香港這片殖民地中,一所負起保留中華文化使命的大學,中大當時是與新加坡南洋大學互相輝映的兩所民辦大學。基於這歷史背景,殖民地政府才採納錢穆建議,將第二所殖民地大學命名為中文大學。任何教學語言上的改變,都會被視為背叛立校精神。
更重要是,在殖民地重英輕中的年代,願意進入中大的並非尖子,而是對中國有使命感的人。世界一等數學家丘成桐,貴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不但仍在母校中文大學保留教席,為了中國學術發展,還培養了很多中國年輕數學精英,甚至不惜為了中國學術腐敗問題,與北京大學教授們筆戰連場。若丘成桐不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畢業,而是殖民地大學出品,可能未必對中國有如此強烈使命感。香港大學出了個程翔,但整體文化而言,中大校友對中國以至社會責任心,以至歸屬心之重,與中文大學的教學語文以及歷史有密切關連。
正因為中大校友們那種在受排擠下,仍堅持接受中文大學教育的自豪感和骨氣,校方任何意圖改變教學語文的行動,都必須與校友和師生仔細討論,有具體目標和理念,與中文大學的立校精神不相違背,但校方這次只提供兩個月的諮詢期去探討一個與立校精神相關的議題,是否有點不可思議?
校方竟推諉解釋責任
就算校方只擬做門面功夫,是否應該主動找校友和師生方面的「反對派」,像保樹立人行動、中大學生會,以至中大校友關注組等去解釋校方的政策理念和取向,但校方只把一切推給校友評議會常委,此組織無獨立財政和行政,一切雜務給校方包攬的組織負責。但校友評議會常委若要做更廣泛諮詢,校方有提供足夠資源和時間嗎?校友評議會常委作為向校友評議會成員負責的組織,不應有替校方推銷政策的責任。校友評議會只能搞一次諮詢,在本月廿一日舉行,但一次諮詢會能談出甚麼共識,筆者甚是懷疑。
將諮詢期延長至元旦
作為向校友問責的校友評議會新任常委,本人促請校方,展現對雙語政策諮詢的誠意,將諮詢期至少延長到明年元旦,主動約見對校方建議有保留的校友團體,以及向校友評議會常委會提供更多資助,以便舉辦更多諮詢活動,這是當前之急。若校方心存僥倖,讓諮詢無聲結束,日後要付出的政治代價,不問可知,會替中大帶來內耗,校方難道真的想中大在內耗中被消磨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中大校友評議會常委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