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推動國際化,招收更多的非本地、非內地生。美國的一流大學很注重學生多元化(diversity),盡量取錄不同膚色、種族、國籍的優秀學生,讓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活中,透過日常的學生交流,領略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慣,擴闊世界視野,不致坐井觀天。
香港過往由於大學學位短缺,學生競爭進入大學,情激烈,招收外來學生,並不政治正確。如今香港的大學學位充足,反而優秀學生的供應減少(因不少人在中五畢業前已出外留學,中學會考後離港的也不在少數),本地大學招攬外國學生,正合時宜。
本地七家大學之中,只有中文大學不指定以英語為授課語言,其他七間都號稱是英語大學。中大的優良傳統是兩文三語並重,教師可選擇用英語、國語、粵語授課,悉隨尊便。到了二十一世紀,英語已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共通語言,亞洲學生和教授倚賴英語更深,把日本、泰國、印尼、香港、中國大陸、南韓、印度的教授放在一起,他們不說英語的話,便無法互相溝通。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與母語教學的優劣辯論完全無關,中大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完全不開辦英語課程是不可能的。喬菁華當年往曼谷法政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學位,全校皆說泰語,只有我們的碩士課程講英語,便是一例。
中大現擬推行選擇性的英語教學,凡招收國際學生的系別,必須提供以英語教學的主修課程(學生可分中英語兩組,導修課也如是,本地生可自由選擇英語組或中文組)和若干選修科課程,讓國際學生可以取得足夠的學分畢業,這樣的安排,對本地生絕無壞處,很多中大生來自英文中學,進了大學為何反而反對英語授課?國際化的最大得益者是學生自己,不是教授不是劉遵義校長。部分學科以英語教學,並不傷害中大的中國文化精神,反正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的大部分課程都是用中文上課的,中大生的英語水平(平均而言,以IELTS成績比較)僅稍為落後於港大這家老牌英文大學,中大學生會反對英語課程,看來沒有什麼理據。
蕎菁華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