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Me too的後遺症?

Me too的後遺症?

過去一個星期的中國輿論實在熱鬧,先有問題疫苗,後有「me too」運動的持續發酵,真叫人目不暇給。這兩件事情表面上看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有一些朋友就是覺得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簡單。為什麼疫苗事件正在閙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會忽然殺出一批女子訴說自己當年被人侵犯的經驗呢?而且她們控訴的還都不是一般人,卻是一些公益圈子裏面的領袖人物,以及深具自由派色彩的公共知識分子。莫非這是為了轉移視線?一方面替當局減緩壓力,另一方面則協助抹黑本來就已經很夠黑了的「公知」和自由派,讓目光如炬的老百姓看清楚這批平常一天到晚喊着自由人權,批判政府不遺餘力的壞蛋真面目。

活在這個國度,我們本能相信陰謀論。你看,前幾天《環球時報》的胡錫進才公開把疫苗問題說成是輿情控制和引導的問題,果然輿情就開始被人引導和控制了。但問題是轉移焦點作為一種危機公關的處理手法,一般而言,那個被拿出來轉移焦點的問題,應該得是一個比較能刺激眼球,而且又比較次要的問題才行。一個人要是被人懷疑他偷東西,照常理講,他應該不會高喊:「你們都搞錯了,我沒有偷東西,我只是殺過人而已」。所以我們可以很合理地追問,比起有問題的疫苗,性騷擾究竟算不算是一件較次要的事?按照聯合國婦女署去年公佈的統計,全球一共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婦女遭遇過身體或性暴力;也就是說幾乎每三個女性當中,就有一個遭遇過這種不幸。假如這都不叫「嚴重」,我就真不知道什麼才叫做「嚴重」了。除非中國的女權狀況遠遠好過全球平均,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中國的性騷擾問題一點都不普遍,否則這還真不比疫苗問題次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話)。

當然,我完全能夠理解一般中國知識分子的常見心態,關懷家國天下,尤其關心政治制度的走向。對很多人來講,疫苗問題的矛頭,指向的是政府權力;但性騷擾呢?在很多人看來,卻不是那麼「政治化」的一件事,它不過是一堆道德渣男私人品德的敗壞,一群不幸女子的個別遭遇罷了。再說下去,我們就會碰到一個左派從前最愛討論的老話題的新翻版了。

以前他們爭辯性別剝削和階級剝削,到底哪一種矛盾比較優先;我們今天是不是也該來談談(狹義的)政治問題和性別問題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呢?簡化而粗暴地說,從前男性為主的老左派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就是先承認性別剝削的嚴重,然後想辦法把性別矛盾吸納到階級矛盾底下,鼓勵大家把槍口全都指向萬惡的資本主義,許諾只要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則不止階級剝削迎刃而解,便連性別剝削也都能順帶解除。我們現在是不是也能夠這麼說,性侵犯在現在這種權利體系底下尤其惡劣,所以讓你孩子打了無效疫苗的兇手,和將來要侵犯她的壞蛋,其實都是同一個窩裏長出來的呢?

好在當知識分子還在爭論的時候,現實已經自動替大家給出了答案。這場號稱要被拿來轉移視線的「me too」運動,在互聯網上出生還不到兩天,便已經被大規模地刪除消音,各種徵集舉報的公告行動一一退場。相比之下,國家領導人允諾要給大家一個交代的疫苗問題,雖然也難免在某些方面發生斷手斷腳的殘缺,但至少還算健在。沒錯,「me too」好像起到了點轉移作用,因為針對著名公共知識分子和媒體人的那些評論都還在網上熱傳。但是號稱代表國家形象,每年在春節聯歡晚會上面恭賀13億人民新年快樂的央視主持人呢,和他有關的報導則被刪得一乾二淨。

這麼精準的輿論調控恰恰說明,他們是真想大家認定自由派知識分子不是好人;但同時「me too」又還真是觸碰到了國家體制最敏感的部分,這個問題似乎也是個政治問題。於是我就看不懂了,政府為什麼偏偏要得罪一半以上的中國人口?過去兩三年來,不斷打壓各種女權運動,我還能夠把它看作是面對任何社會力量集結的本能反應。但是性騷擾?這對眾多女性而言,這可是一個最實在不過的,幾乎是日日發生的傷害和侮辱。你為什麼要主動站在她們的對立面,選擇了兇手那一邊,把男權和政權二合為一?

儘管如此,知識分子還是要自己繼續吵架,甚至因此分裂。不論男女,這個圈子裏我絕大部分的朋友都堅決反對性騷擾的溫床繼續存在。但是其中有一些人害怕「me too」運動會發生誤傷,壞了無辜者的清白;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運動就不應該計算代價,就算有誤傷,比起最終能夠獲得的益處也不足為道。老實說,看着朋友為此吵架,我的心情也很複雜,因為我從來都是一個騎牆派,既不願意大家為了微小的意見不同而產生根本的立場分歧,也常常覺得兩邊好像都說的有理。在這種種飛來飛去的口水劍當中,我唯一比較不能接受的,大概就是過度相信輿論的市場機制會讓清者自清,能讓事實自動浮現的這種想法。根據我對互聯網輿論環境近二十年來的片面觀察,勉強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澄清事實的言論,永遠鬥不過無意的中傷和特意的抹黑,這就是為什麼娛樂圈中有人愛搞負面公關戰的理由了。

明星A的團隊要是想刻意鬥倒對手明星B,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在網上散佈一些謠言,讓大家一陣熱鬧,搞得對手灰頭土臉。當然事實就是事實,明星B的團隊最後或許可以拿事實出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可是人性如此,我們就是喜歡看人家的壞話,不愛看人家原來無罪的真相,因為後者太過無趣;壞話總是要比對於壞話的澄清傳播得更遠、更有力。換句話說,這是個誰先動手誰就贏的時代。所以我只能夠期待,要是這場「me too」運動還能繼續下去的話,在帶來一切它所能夠帶來的美好之餘,參與其間的人(甚至是在一邊湊熱鬧的網民)也都能夠慢慢學習,逐漸摸索出一套適應這個網絡環境的合理規範。但我算不算是想得太多了呢?

原文刊在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