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親中愛國者的民主遺產

親中愛國者的民主遺產

日前曾鈺成提出「現難平反六四」, 因為這無異於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旗手鄧小平。當年帶頭上街反對鎮壓的曾先生又多了幾分尷尬,因為人們拿出愛國陣營的今昔對照,意圖突顯其中的變節和墮落。筆者也尾隨這條批判小徑,但發現了更多難以抹掉的張力。

當年的親中愛國者展示了永恆般的剎那光輝。關於學運和改革開放的關係,曾先生當年別有一番見解。他在八九年五月的城市論壇中說:「近來十多年,中國已開始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生愛國民主運動只是這種思想解放進程中必然產生的。因此,無論出現什麼曲折,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民主運動一定會向前發展的保證。」(22-5-89,《文匯報》)一般港人對這些關於歷史法則的左翼理論不甚了了,上述說法因而也不易把握。簡化地說,曾先生的想法是學生民主運動才是歷史進程中的必然部分。到了1989年的時空,真正代表「向前發展」的與其說是鄧小平,倒不如說是北京大學生。

那一年,愛國陣營首次走出了長期以來依附政權的陰影。不能否認,當年《文匯報》5.21開天窗的社論叫人格外偏愛。其時,親中愛國者的倒戈本身就是一宗具有特殊價值的新聞,《文匯報》的「痛心疾首」更成為了其他傳媒報道的焦點。在普遍瀰漫恐共情緒、國家觀念薄弱的香港,面對勢如破竹的北京學運,一般市民支持學運的傾向是不難理解的,但愛國親共人士所處的歷史脈絡則完全不同:大義滅親,引刀一快地斬斷愛黨和愛國固有的綑綁式關係。因此,愛國陣營的覺醒相比起一般市民來得更徹底:反對中共,意味他們必先反對自己的過去。也就難怪,當他們反抗起來,會比起其他人更痛更快更狠。

這就是眾叛親離。二十年前的百萬港人的憤怒抵抗只是令專政者陷於「眾叛」的局面,真正使當權者的認受性破產得靠親中愛國者那「親離」的一腳。

親中愛國者在香港反抗權勢、追求自由的歷史可謂命途多舛,自四人幫倒台導致的理想幻滅之後,就循鄧小平務實路線而轉向低調了。八九年是一次十分罕見的揭竿,其醒覺之強度甚至是八九香港最為有力的象徵,只是這次的對手不是過去的殖民政府和資產階級敵人,而是羽翼自己的專權政府。無論今天曾先生如何混淆視聽,但他八九年所做的正義行動仍舊清色可辨,後者依然值得信仰自由民主的市民尊敬。我們除了時刻批判曾先生今天的糊塗,也該在專權依舊的當下,繼續傳承愛國陣營昨天的正義遺產,讓世世代代銘記和學習,待將來一日良心發現的親中愛國者再一次倒戈相向。對嗎,曾先生?

明報世紀 文章日期:2009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