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文化不需要藝術─曼城China Show

上集講到中國人民站起來,是的─因為奧運、因為經濟崛起、因為美國反恐無暇反華、因為風水輪流轉……但,我們準備好未?

如果嫌China Power有姿勢無實際(還是真金白銀太過實際?),在曼城Urbis展出的「中國秀」(China Show)只佔整個展場一層,卻五臟俱全。「中國秀」脫胎自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The Nederlands Fotomuseum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合辦的「China Contemporary」 ,再由Urbis的策展人Scott Burnham策劃,以展示當代中國城市文化的各個非官方版本面貌,集合流行文化、媒體、建築、設計等生活面向。準確點說,其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治下的資本主義生活實況─換上老批判的語氣,則是當代中國城市的天堂與地獄。

這個以老左聞名的英國城市(恩格斯在此寫成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Class in England in 1844、衛報的原產地),好像真的比較關心工人階級的福祉。展覽以一系列街頭海報張貼方式貼在牆上的照片開始,由策展人於城市不同角落拍攝,相中均有以油漆或箱頭筆寫成的「办证」二字與電話號碼。「办证」─無論是真証假証都是投入城市勞動力的第一步,假証是政府的規管漏洞─故此也是勞動市場與國家管治的交接與角力(或者共謀)。接着便是城市空間,展覽陳列了廣州時代玫瑰園、北京當代Moma樓盤模整(西九真係小兒科!)與各種「dirtitecture」 對照(見《城市中國》),從福建土樓爆棚出來的僭建、拾取廣告橫額PVC膠搭成的帳篷、到盛行於南中國西班牙式瓷磚面料獨立屋天台的八角涼亭。而佔據最多篇幅的則是Bobo族的衣食住行,包羅了時裝、平面設計與媒體:MeWe設計品牌、歐寧(對!又是歐寧)、各式城市雜誌(《生活》、《周末畫報》、《號外》、《新視線》……)與王一揚的時裝。最有趣的是展覽還選播多齣由Danwei TV攝製的紀錄短片(強調其選材與拍攝手法在BBC無可奉告),而這包括CIMG(北京上海TimeOut) CEO洪晃、現代傳播CEO邵忠、木美子的人物專訪,和大山子藝術區、宜家北京開店特輯等。於是原是靜靜地躺着的展品,與紀錄片的talking head互為印證,透示出新中國城市文化是如何煉成的,又如被何消費。如果夠眼利的話,你會發現展品之間的對話:八字頭輩穿着改頭換面的文革icon shirtflag在自己的房間裡與電腦前擺姿勢;bobo族穿着入時出入大山子的休閒場所;洪晃抱着孩子接受訪問,背後放置了宜家款式的沙發床;邵忠的儀容(兼廣東口音普通話)跟全世界的CEO男人沒有兩樣─當然;木美子的家當輕便得一個小時便可以全部收拾成為行李……活着的人與消費品湊合成為一個自足的詮釋循環。如果還不嫌不夠抽絲剝繭,更可拿展出者名單與「大聲展」的名單核對,然你會發現與「China Power Station」一樣熟口熟面,並驚歎文化中介者的神通廣大,塑造了神州大地以至海外的中國形象。

策展人認為設計對了解中國近年的轉變起着關鍵作用,是因為設計塑造個人身份,而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當老毛時代所有的藝術與文化產物都由國家擁有,老百姓千人一面。但對於流行文化大量挪用文革圖象,Scott Burnham的解釋即認為文革把傳統美學連根拔起,新一代設計師要尋找靈感,便只有捨遠取近,於是文革風便是唯一的選擇;而一孩政策更加速了新生代的消費文化。文革圖像熱能否這麼輕易地解釋為傳統的匱乏當然有待相榷 ,而展覽的去政治化(只強調博客現象,卻對互聯網審查隻字不提)亦為人所詬病。整個展覽除了邢丹文的「藝術創作」略呈批判態度外,China Show以不帶美學價值批判的視覺文化探索展示轉變中的日常生活,要標榜的不是新中國的藝術水平、或釐訂藝術(市場)指標。日前在另一個講座上 談到藝術評論迴避價值判斷的現象,是的,像這文章寫來其實都只是展覽評論而不是藝術評論。而展覽的文化研究轉向,正是這個轉向的結果?還是兩者互為因果?這問題值得深思。當然展覽會否被消費成英國的中國時尚,就得看展場樓下精品店搜羅的各式中國設計精品銷情如何。

之前說過新中國的魔幻寫實,展覽裡有一段這麼的引文:

Informalness will split China into two different faces; one that still represents state will, showing itself in governmental squares, landscaping streets and stainless urban sculptures; another is exactly informal China, whose prominen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s to catch any negligible opportunities in the lapses of power. It has almost evolved into the common behaviour of all the humble. (feng yaun)

當天堂與地獄並存:虛擬的甜美(木子美)與現實的頹敗(dirtitecture)、消費文化對公共與私人空間的侵略(樓盤城中城)、言論封銷與廣告狂轟猛炸……加上城市的繁榮與鄉村的破落,合成一幅野蠻資本主義亂象。至此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正在面臨西方展示中國的範式轉移─在整個九十年代以至新世紀初,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均以文革和六四作為詮釋的語境,以至侯翰如後來宣稱要「反-反官方化」 。觀諸近年的趨勢,西方對中國的興趣似乎已從尋找意識形態的差異,轉而聚焦於城市文化的共同性─板仔、宜家、高樓大廈、小資/中產、time out、超級市場、…...新中國不單是人有我有,而是過猶不及,西方走過的路,我們再錯一次(環境破壞、勞工被剝削、青年問題……)! 於是我真的懷疑這種新的論述是否比起從前的反官方文化論述,更能擺脫妖魔化與東方主義的同謀。但加上Danwei TV主持人Jeremy Goldkorn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和洪晃流麗的英語,全球化夾雜着資本主義的勝利,儼然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後現代兼魔幻寫實主義圖畫!

相關連結:
Urbis http://www.urbis.org.uk/
Danwei tv http://www.danwei.org/
CIMG (http://www.cimgchina.com/ )
Shirtflag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ulture/118699.htm

北京當代Moma http://www.wanwanshu.com
廣州時代玫瑰園http://www.timesgroup.cn/rose/main.html

邢丹文
http://danwen.com.cn/aboutme.html

城市中國
http://www.urbanchina.com.cn/

大聲展2007
http://www.getitlouder.com/

後記:
這幾天天天星動土,我頭很痛(真的頭痛)。躲在家裡寫這篇英國之旅中國show,心裡一直疑惑,要站起來之後的中國人民學會不財大氣粗真的很難!當藝術結合地產(real estate這字真貼切)成為今日中國與奧運之城的指定動作,這已經不只是所謂中環價值那麼本土的問題。當中國變成香港一部份,我們就是難逃這種思維。

另:
南丫島小屋出租。就係我樓上,租唔出既話老業主會改成渡假屋,咁就大鑊!
實景拍攝,無敵海景無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