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府強拆當地最大「貧民窟」
文:笑希嬉
城市規劃不是問題,問題是為誰而規劃,想達到甚麼目的。這個宜居灣區計劃美其名是為提升整個區域的人的生活質素,可是背後實在不缺經濟誘因。07年曾特首在《金融時報》訪問中表示為了提高香港競爭力,香港的人口應增加至一千萬,該年就公佈了十大基建,當中廣深港高、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合作、港深共同開發河套,其實就是現在宜居灣區的雛形。再看計劃的六大重點,除了藍網、綠網、低碳社區、綠色交通建設計劃這些「環保」東西外,最主要就是要打造「大珠門庭」(世界級商圈+高端服務業集聚地區,共同形成展示全球城市區域魅力)和跨界基建合作創新建設行動。
遍地開花的造城運動
這種為了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超大型假大空規劃,中國內地一定不會陌生。「655個城市正『走向世界』。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這是內地媒體對自2001年開始,全國各地城市的造城大躍進的描述,最初進行這些大規劃的是領頭的直轄市和省會,部份的城市規劃驚人,打算建設比巴黎、倫敦等大近十倍的超大城市。很快,這股風氣亦蔓延至中小城市。新華社在10年5月的報導:「蒙古清水河:貧困縣60億造城爛尾記」,就翻出年財政收入僅三、四千萬的清水河在2001年,在呼和浩特市委領導下,開展了項目總投資額超過六十億元的新城計劃。投入2億元資金後,新城計劃就宣告收皮。十年過去,除了大量爛尾工程之外,只剩下4000多萬元未能支付的建設外債……
內地給我們的教訓
正如內地「十一.五」規畫的一大目標──產業轉移(騰籠換鳥),最後都只能象徵式地找幾間大企業搬移,就當作達標。內地這些經驗帶給我們的教訓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內地的超大型規劃往往是total disaster,爛尾機率甚高;二、即使計劃成功,亦不代表一定可以招商引資,因為大家一窩蜂扭曲城市需要,迎合外資,只會頂爛市。香港人均GDP在世界前列,我們又可否對自己的城市發展有更大的控制權,更好的想像?而不是以吸引外資的能力為唯一標準?
要融合,先強拆
可是政府容不下討論,就要拆、拆、拆。香港就有拆菜園村起高鐵。內地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亦有海南省政府強拆當地最大的「貧民窟」──鳳凰鎮芒果村、西瓜村的簡易棚戶區,當地2000多名主要養豬為生的常住人口就成為了發展的犧牲品。當地村民劉聖場說:「現在海南要建國際旅遊島,拆我們要住的地方,可以理解,畢竟城市要發展,但我們的豬賣不掉,我們不可能走。」於是我們看到政府期許的優質生活說不上,先有一大堆窮人無家可歸。
無錢?返大陸啦!
幸運不被拆遷的人,即使可以留在自己所屬的社區,都勢必面臨物價飛升的情況。隨著愈來愈多高收入人士遷入,取代原有低收入者,物價會愈升愈高。這亦即士紳化,是全球城市發展都要面對的問題。原本在市區生活不下去的人,已經要搬出去新界。這計劃恐怖的是,將新界的土地當豪宅發展,建立現代、環保、先進的高品質新市鎮。窮人?將來都要齊齊搬返大陸啦!
這些機會不是我們的
不論是強拆迫遷;還是物價飛升,「自然地」淘汰窮人。宜居計劃必要的代價就是移居。之前樓價、奶粉價格相繼被拉高也許大家還不察覺,英皇鐘錶出一倍價錢擊敗渣打、租用皇后大道中地舖就正正告訴我們,內地的市場力量可以多麼輕易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城市規劃可能無可避免,兩地的融合也是。可是香港人是否已經清楚、或者意識到這個兩地的融合、規劃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是否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城市規劃、發展?政府不理大眾是否理解、是否接受,就急急將宜居灣區放上「十二.五規劃」,不過是在預示「宜居」的機會不是屬於我們的。
相關文章:
2500萬人被規劃--誰人的「宜居灣」?
宇宙無敵多元高質量跨境融合發達計劃
中大學生報是由中大同學出版的非牟利免費刊物,始辦於1969年。近年的中大學生報定位為社會運動一員,關注被主流媒體所忽略的各種基層聲音。在編採過程中,我們堅持集體決策;亦拒絕以客觀中立為名,掩蓋媒體自身的立場。中大學生報一般會在每月五日出版,另會出版六四、迎新特刊等,亦會就社會及校園內的突發事件出版號外。至今一般在中大校園、各大專院校、非政府組織、咖啡店發行。期望能廣集同路人,力求成為於校園,以至於對社會具影響力的政治文化媒體。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站:cusp.hk
facebok:中大報社
原題為《要宜居,不要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