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被指撤資一事沸沸揚揚,內地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的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打響了今年最響的一炮,連《人民日報》也針對李嘉誠事件發表著名文章表示「斯人已去,不必挽留」,最後不得不逼使李氏本人連同長和集團一起作出鮮見的回應,不過在目前政治紛圍之下,似乎李嘉誠在中國的爭議短期難以平息。
李嘉誠撤資之說近幾年已不是新聞,李氏積極沽售內地房地產項目,地產方面近年已沒有出手購入新地,與其他香港發展商如新鴻基地產等背道而馳,香港表現也是節制,可能反映其對中港地產市道看法審慎而已。長和地產截至6月的中期物業銷售額之中內地依然提供三分之一的盈利貢獻,達53.1億元,中國地區佔未確認銷售額一半達174億元,而且尚有1380平方米土地儲備在內地。
長和地產在重組之後物業項目,雖然佔比略有回落,但內地收入特別是土地儲備仍然對其舉足輕重,以數字和規模計內地項目依然是其核心,反觀長和集團截至今年6月來自中國內地的收益佔比已下降至11%,主要來自零售和氣田項目。一個在內地依然有大量土地儲備和收入的上市集團,近年因為減少中國比重而屢屢被指撤資,確實令人氣餒。
今輪撤資爭論最重要的文章就是來自國資委商業科技品質中心研究員、羅天昊此前寫的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最諷刺的是他曾經是李嘉誠基金會捐款成立的長江商學院的前研究員,接著內地媒體附議聲音此起彼落,連
《人民日報》的公眾微信號最後都趟上這淌渾水,將爭論推上高峰。
結果9月29日李嘉誠和長和趁中國主席習近平訪美返國之時發表三頁新聞稿回應,表示指責「毫無根據」,認為羅的文章「似是而非」,且「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當中提到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的一段,集團公共事務部提到「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方向。」其中特別強調「李先生對習主席沉穩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
坊間對李氏官方回應的解讀者大都對位,大都強調李氏對內地大肆筆伐口誅表示失望和「痛心」,難怪對中國他回應稱「此心安處是吾家」、「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曾經供職於李氏旗下TOM集團的健筆陶傑評論亦具參考價值,如果回首今次是李嘉誠首次就事件作出回應,並稱「網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傳之文章均非屬實」,那麼當中他對習近平的「沉穩」一字評論也是可圈可點。
其實李嘉誠90年代曾經斥資數十億元意欲投資福州,而習近平當時是市委書記,兩人已經有所交集,而福州的投資在習近平被調離福州之後最終也未有成事,足見項目有其特殊性。2008年習近平訪港期間也是入住紅磡海逸酒店,而在2012年梁振英當選特首之前,據傳李嘉誠也曾飛到北京單獨會見習近平,但他未有被說服轉軑放棄另一特首參選人唐英年,可見李嘉誠與習不是全無關係的。
所以李嘉誠近年對中國投資的取態確實惹來部份內地保守和左派的疑慮,近期在中國對外資態度收緊之下似乎愈演愈烈,連近年已遭中宣布徹底整頓《南方人物周刊也發表「李嘉誠之後,呂志和成為新領袖」的文章,聲稱「李嘉誠時代」遠去,「呂志和時代」來了。據1335期《壹周刊》稱該文記者王燕青初稿是原意比較李嘉誠和嘉華集團呂志和,並質疑呂志和登上首富的能力,但刊出之後變為攻擊李嘉誠並指呂志和將取而代之,懷疑報社審讀員刪改原文。
事實上,南方這篇報導刊發後各個官媒包括《文匯報》、《大公報》等爭相轉載,即使李嘉誠發文「投訴」之後也未見收歛,10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又發表一篇「李嘉誠從「李超人」淪為「萬惡資本家」」的文章繼續批鬥,反映如果不是習近平授意最少也是相當高層的意願。與此同時根據《壹周刊》早前引述政界的消息,10月下旬將出訪英國的習近平一行人,除向英國送禮之外,也提出封殺李嘉誠部份經營項目的附帶條件,以作殺雞儆猴,李氏之後的新政治經濟時代似乎已經到來。
文:許文昌@路邊政策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