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均
過去幾年,廣東省不斷流傳民工荒的講法。這講法在金融海嘯後 尤其明顯。至上月底,更有香港報章及電視媒體以民工荒為題,廣 泛報道,並指出廣東省有近廿萬 勞工短缺的 情況。奇怪的是,日前,廣東省工會主席鄧維 龍卻澄清,指:「廣東沒有出現民 工荒。」那麼,究竟廣東省有沒有民工荒?如果 有,那麼廣東省工會主席的話又應如何解讀呢?
筆者過去四年一直留意民工荒的說法,並 分別在2006、2008及 今年在廣東省不同的工業區對外資工廠進行調查。然而,調查結 果與坊間流傳民工荒的說法有一定出入。首先,在 筆者的調查中,其中重要一環是調查外 省民工在廣東省外資工廠的薪酬待遇。以深圳巿為例,自 1993年最低工資法例推出以來,深圳 關外地區的最低工資名義上由少於500元(人 民幣,下同)增至2009年的約1000 元 水平。這數據表面上支持廣東省勞動成本在過去十多年增長的說法。然而,當 我們把最低工資的數字在扣除通脹後,情況卻顯示:在 過去十多年實質最低工資( real minimum wage)卻只是由350元增加至剛剛500元的水平,升幅卻沒預期 中那麼利害。而且,當我們把調整後的最低工資與深圳巿具 城巿戶口的人均實質收入作 比較,發 現差距依然有約三倍之多。這顯示,外省民工在廣東省工作的所得工資已不能追上當地的通脹 水平,以及民工與具城巿戶口巿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此外,除民工的實質工資未能追上通 脹 外,在筆者的調查中,亦 發現另一個與民工荒講法不同的事實。在觀察過去四年的調查結果後,我 們發現外資工廠在廣東省聘請民工的策略有變。一直以來,外資 企業都以聘請「18-23歲、 聽話及手巧的女工」為主。可是,調查顯 示,即使在傳統以聘用年輕女工為主的製衣業,亦 改變招聘策略。我們發現,在調查的 製衣廠中,年齡中位數是23歲,即 超過一半的工人年齡超過23歲。 更重要的是,在男女比例上,外資企業已不再 只是騁用女工為主(這情況在製衣業尤其明顯)。 有些調查的工廠更出現男女工比例各一半的情況。這表示:廣 東省民工荒的說法不是全對,亦不 是全錯。民工荒所指的其實是對特別類型工人(即18-23歲、聽話及手 巧 的女工)的勞動短缺,而非泛指對所有類型工 人的勞動短缺。
再者,在上月底春節後,傳 媒廣泛報道民工荒,並指不少企業需各出奇謀來招 聘員工的說法亦可圈可點。原因在於:這些報 道都在農曆年十五前一星期左右發佈。然而,據筆者當時在廣東省所見,很 多工廠當時未能聘請足夠工人原因是:很 多外省民工仍在家鄉。一般而言,外 省民工均會在農曆十五後方陸續復工。故此,當時出現的民工荒,亦 可能只是虛驚而已。
故此,對民工荒的講法,筆 者認為我們不能表面地照單全收。重要的是要清楚了解所謂的民工荒是對哪一類勞工的勞動短缺,以 及是否周期性出現的勞動短缺。
註:本文所有數據來自一項有關研究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勞動情況的計 劃。除本人外,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陳佩華教授亦是此計劃的研究伙伴之一。